Connect with us

經濟

港力拓綠色金融 居亞洲前列 可持續債券發行急增 資金湧ESG基金

發佈於

【明報專訊】在全球地緣政治動盪與新興科技如AI和加密貨幣風頭正勁的背景下,可持續金融是否仍具吸引力?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常務副會長黃超妮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儘管面臨挑戰,但香港作為亞洲綠色金融樞紐的地位穩固,並強調氣候變化已成為日常經濟風險,呼籲業界「看透短期波動,聚焦長期基本面」。

明報記者 段潔

根據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香港和中國內地離岸可持續債券發行量達155億美元,較上一年同期84億美元增長79%,香港發行量位居亞洲前列,為歷史上第二高,反映出香港作為亞洲綠色金融樞紐的穩固地位。對比來看,全球可持續債券,在2024年上半年的發行量約5580億美元,較上一年同期略為減少。

業界:政府態度積極 支持綠色金融

黃超妮指出,受地緣政治影響,資金也進一步流入亞洲,香港恒生指數今年上半年上漲逾20%,吸引資金流入債市和股市。她解釋:「香港無論債市或股市,都具優勢,這與資金重新配置資產、平衡風險有關。」

市場上的ESG基金也顯示持續的吸引力,儘管美國市場因為地緣政治和政策變化出現淨流出,2024年第二季全球開放式和交易式ESG ETF仍淨流入49億美元,顯示歐洲和亞洲對可持續投資的強勁需求。全球ESG資產規模龐大,超過3.5萬億美元,其中90%集中在歐洲。

亞太地區(日本除外)2024年第二季,ESG基金淨流入17億美元,排名前三市場為泰國、韓國和香港。黃超妮引述金管局數據,香港有超過200隻ESG基金,香港ESG基金規模,在2024年第三季末達到1751億美元,按季增長3.5%,反映本地市場對可持續投資的持續興趣,也與政府提供的穩定監管環境與政策支持有關。

港綠債資金支持內地低碳轉型

最近香港在很多金融創新領域發力,包括穩定幣在內的虛擬貨幣政策,黃超妮強調,香港政府態度積極,支持綠色金融從未放緩,大部分香港綠色債券和信貸資金服務內地實體經濟,突出香港「超級聯繫人」角色,資金主要流入可再生能源、低碳交通和綠色建築等領域,支持內地綠色低碳轉型。即便港股IPO市場火熱,提供上市融資渠道,但她認為在這豐富的生態系統,企業可根據需求選擇股權或債務融資,不會減少綠色債需求。

她也不同意「似乎風潮不站在綠色金融一邊」的說法,她舉例,香港近期黑雨破紀錄、中國洪災頻發、歐洲熱浪超40度,極端天氣已經影響經濟。在風險管理上,可持續債券表現優於傳統債券。根據法國巴黎銀行研究,亞太美元和歐元計價可持續債券上半年跑贏傳統債券約8個基點(1%等如100基點),成本更低,投資者黏性更高,屬供不應求。

綠色金融協會助會員評估自然風險

黃超妮是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創始成員之一,過去8年見證協會積極突破新領域,如在轉型金融(Transition Finance)方面,幫助高排放行業低碳轉型,避免「洗綠」擔憂。香港金管局完善分類目錄,將明確轉型定義。另一重點是TNFD(自然相關財務披露工作組),該協會與商界環保協會成立小組,幫助會員評估自然風險。現有12家香港公司參與試點,如太古地產和維他奶,聚焦土地和水資源使用。協會還提供免費框架,鼓勵更多企業關注供應鏈風險。

人才培養也是協會重點關注,與大學和機構合作,提供線上線下課程,吸引在職人士和學生參與。昨日起(9月8日)至12日,金管局舉行香港綠色周(Green Week),香港綠色金融協會預計推出報告並討論地緣政治下香港綠色金融前景。

黃超妮說:「每個市場有起伏,可持續金融亦然。需超越不確定性,抓住機遇。」

[ESG 環保‧社會‧管治]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激活香港建築改造市場 加速實現減排目標 (202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