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知多啲:野外不宜扮雀聲 免擾亂雀鳥生態

發佈於

【明報專訊】雀鳥聲音就如人類語言,各種鳴唱、鳴叫聲,都在傳遞不同信息。在英國修讀保育生物學、研究生物聲學多年的陶偉意(Ann),在野外聽過無數鳥聲,早前受邀出席鳥聲模仿比賽,當日是她第一次聽到像真度如此高的人扮鳥聲,大感驚奇。

扮聲達人將鳥鳴聲模仿得維肖維妙,雀鳥研究員常與鳥為伴,他們會否是隱藏的扮聲高手?她說,以前未有電子器材時,觀鳥者為了引誘雀鳥出來,的確會扮鳥鳴,但現在研究員做研究,通常會播放鳥聲錄音,「做研究需保持聲音來源一致,但由人扮聲每次會有不同,(研究結果)就可能有偏差」,而且以人聲扮鳥聲,在人的角度聽來可能很相似,但當比對人聲與鳥聲的聲譜圖,就見差異。今次比賽聽到不少神似的雀鳥叫聲,讓人難辨真假,但站於保育角度,Ann不建議在野外模仿,以免擾亂雀鳥生態。以雀鳥求偶鳴叫為例,如果扮得太似,引起牠們回應,「雄鳥就會浪費精力回應一個不存在的情敵,而對雌鳥來說,可能以為有新的追求者,變相拉長牠們的求偶過程」。

對動物聲音感興趣的Ann,一有時間就在城市與郊野奔走,手持手機及錄音器材,錄下動物聲音,用作記錄及研究。她研究的生物聲學,是一門近年流行的跨學科研究,涉獵生物學、生態學與聲學,透過分析動物聲音,從中辨別不同物種,了解牠們的聲音在不同環境中的傳播,評估生態環境多樣性、環境改變對動物行為的影響等。她舉例香港觀鳥會近年在南大嶼以生物聲學技術,研究人類活動對水鳥的干擾,「因為(研究時)很難看到雀鳥本體,只會聽到聲音,因此近年各地在生物聲學的應用增加不少」。

光污染下噪鵑提早啼叫

動物之間如何被城市環境影響溝通,是Ann其中一個研究範疇。比賽當日,她為在場觀眾拆解「噪鵑24小時都在叫」的都市傳說,當下大家才發現原來一直錯怪牠,噪鵑其實是城市光污染的受害者。2023年,她曾蒐集本地8款雀鳥的聲音,了解光污染對雀鳥鳴唱時間的影響,在光污染之下,雀鳥於晨曦時分提早鳴唱,結果符合普遍國際研究的發現,「牠們以為已到早上而開始叫,活動時間被迫延長,這可能對雀鳥適存度有影響;等於我不讓你睡覺,要你加班,你也會累」,這或許解釋到,為何大家覺得近年噪鵑愈來愈早開始啼叫的原因。

關於本地生物聲學研究,她說目前仍有不少空白。近年她投入蒐集蝙蝠與昆蟲聲音,希望記錄本地物種的獨有叫聲,以建立資料庫,便利日後的研究人員。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鳥鳴之王」扮聲滿fun 化身麻雀吱吱叫覓食 (202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