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親子筆陣.自在講媽:開學心事要細聽

【明報專訊】孩子長得快,趕在9月開課前為他們重新規劃房間,添置了一張小書桌,整理出更寬敞的空間。8歲的雞蛋仔,也需要更多屬於自己的角落。跟雞蛋仔討論要不要添新校服、準備新學年文具,他卻忽然顯得懊惱,低聲說出對開學的恐懼。他擔心新學年重新編座位,會被分到「悶蛋同學」旁邊;細問之下才明白,他其實是害怕別人「專心聽講」的樣子,突顯出自己的「不安分」。他說,必須刻意控制自己,才能勉強聽完一堂課,也是典型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困難。
「媽媽,同學會比較……」
「爸爸媽媽從來不執著成績,你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我知道,但我不想成績太差,顯得自己太蠢。」
「每個人專長不同,何必比較?」
「媽媽,但是同學會比較……」
對話到此戛然而止,我頓時語塞。這種小學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滄桑感,彷彿籠罩着整個香港。
每年開學期間,駐校社工總是嚴陣以待,9月份是學童自殺的高危期。這個沉重且令人心痛的課題,也成了家長們的開學焦慮——該如何支援孩子?怎樣初步評估他們的情緒風險?
在時間表中騰出空間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葉兆輝教授曾指出,學校、家庭與社會都需建立一種「關懷文化」,需要「留白」:在時間表中騰出空間,在家庭與社區創造閒暇。唯有這樣,兒童與青少年才有機會向成年人敞開心扉,早期情緒壓力也才能被及時辨識。
筆者觀察到,近年社會上的「厭童文化」似乎日益顯著。孩子與青少年被貼上各種標籤:情緒管理差、玻璃心、抗壓能力低……這些論調,恰恰扼殺了關懷文化所需的土壤,否定了孩子真實的情緒需要。
骨子裏,我們仍脫不開比較心態與精英主義,仍迷信那套單一的「成功標準」。許多家長依舊擔心孩子「不夠用功就會吃虧」,「輸在起跑線」的恐懼依舊蔓延。在這種潛移默化下,孩子帶着競爭心態回到學校,而他們正處於認識自我、建立自我形象的階段,稍一不慎,便容易陷入自我批評的黑洞。尤其是高小與初中階段的孩子,在荷爾蒙影響下,更容易因身高外貌、學業表現、同輩接納程度等問題產生焦慮,甚至出現自傷或輕生的念頭。他們需要的,其實不是更多批評,而是更多傾聽與接納。
在此推薦兩個網站,提供相關網絡資源供家長參考,包括自我評估工具與社區情緒支援資訊。即使目前沒有明顯困擾,也不妨預先了解,為社區精神健康安全網多織一條線:
.「憂鬱小王子之路」(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depression.hku.hk
.「平行心間」(香港賽馬會):levelmind.hk
我們也許無法瞬間改變整個時代的焦慮,但至少可以從一個房間、一雙聆聽的耳朵開始,讓孩子知道:他們的心事,有人願意聽。開學,不是競爭之始,而是一段珍貴的陪伴旅程。
文:彭梓雅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認證MBTI分析師。現職大學助理講師(臨牀督導),關注兒童及青少年身心靈健康。二子之母,積極實踐正念家庭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70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童途有「理」:學好基本功 做籃球小將 (2025-09-09)
荒失失在加家:新環境新學校全新開始 (2025-09-09)
玩創校長:校規應否隨着時代而改變? (2025-09-09)
國際親子台:我去上學的時候,你有哭嗎? (2025-09-09)
超人DadDad:家長如何關注孩子心理健康 (2025-09-09)
家庭有教:新學年,為孩子訂立SMART目標(二) (2025-09-09)
教女無方:緊急聯絡人 (2025-0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