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玩創校長:校規應否隨着時代而改變?

【明報專訊】家長有沒有問過孩子,覺得哪些校規最荒謬?跟不上時代步伐?有沒有一些30年前已經存在的校規,當時家長也討厭,沒想到現在孩子一樣不滿?這不禁讓人反思:校規會否過時?為何要訂立這些規則?是否值得檢討?
情境功能與安全
許多校規乍看很瑣碎或不近人情,但背後往往隱藏着實實在在的安全考量和情境功能。舉例,跑步健康有益,但如果在400多名學生的禮堂中奔跑,很容易導致碰撞意外。因此,校規明文禁止在禮堂內奔跑,並非為了限制學生自由,而是保護每一個學生的安全,維持群體生活的秩序。
另一例子是飲食規定。蒟蒻果凍、竹籤魚蛋燒賣,為何嚴禁學生在校內進食這些食物?原因同樣出於安全考慮。蒟蒻果凍質地滑溜容易造成窒息風險;竹籤則可能在擁擠的課室或操場中刺傷他人。這些校規並非針對食物本身,而是基於學校作為大型群體環境的現實需求。在個人或小家庭中,這些行為或許無礙,但當數百名學生共處時,就需要嚴格的規範來防範潛在危險。
讓學生認識社會常模與道德規範
校規也扮演着教育學生適應社會常模(social norms)的關鍵角色。學生必須學習遵守集體規則,這是社會常模的基礎。社會常模就像無形的法律框架,規範着人們行為,讓群體運作順暢。
想像一下成年人的日常生活:開車時遇到雙黃線,即使前方空蕩蕩,我們也不能隨意停車,因為這違反交通條例。或許你會質疑:「為什麼這裏設雙黃線?明明沒危險!」但事實上,每條規則背後都有理由,可能是為了維持交通流暢、避免盲點事故。校規亦然,孩子即使不完全理解規則的精神,也要先學會遵守。這不僅培養守法意識,還奠定未來步入社會的基礎。
校規的要求往往高於法律的最低標準。法律是社會底線,禁止犯罪行為;但學校作為全人教育的場所,旨在培養更高尚的品格,如誠實、尊重、孝順和包容。這些道德規範在華人社會中尤為重視,往往超出法律框架。例如,學校可能要求學生主動幫助同學、寬恕他人錯誤,或積極參與團體活動。有人可能抱怨:「法律沒規定我一定要幫助別人!」但正因如此,校規才顯得寶貴,它不僅傳授知識,還塑造人格,讓學生從小養成超越自我的習慣。
傳承學校文化與歷史傳統
校規的設立,還深受學校自身文化、傳統和歷史影響。有些規則看似古板,卻是文化傳承的載體。例如,一些宗教學校要求學生尊重特定宗教禮儀;又如一些百年老校,其校服設計或晨會儀式,可能源自創校時的歷史背景,象徵着學校的精神遺產。這些文化元素無法一言以蔽之,但它們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透過遵守校規,學生學習尊重多元文化,理解歷史脈絡,這在全球化時代尤為重要。當然,如果規則僵化,學校也應檢討是否符合當代價值,但傳承並非負擔,而是讓學生感受到歸屬感的橋樑。
校規是否需隨時代調整?
平衡傳統與創新
了解校規的3個功能後,我們不禁問:既然社會和法律都會因時代變遷而調整,校規是否也應如此?答案是肯定的。基本的道德原則如誠實與安全不會改變,但具體細節應配合社會發展。回顧香港教育史,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物質匱乏,學校要求學生冬季穿厚重校褸保暖。但如今,科技進步帶來輕薄高效的保暖衣物,如羽絨或功能風褸。如果學校調整校規,規定在12℃以下允許穿指定顏色的保暖服,既確保統一,又提升舒適度,這將是雙贏。另外,隨着數碼時代來臨,有些學校已放寬對電子裝置的限制,允許學生使用平板學習,取代傳統紙本。這反映出校規應靈活回應科技與社會需求。
最後,校規的成效取決於溝通。如果學校能清楚解釋其背後精神,讓學生從成長角度理解,很多誤會都能化解。家長也可在家中引導孩子討論校規,培養批判思考。學校在制定規則時,應更體諒學生需求,提供快樂學習環境。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70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自在講媽:開學心事要細聽 (2025-09-09)
童途有「理」:學好基本功 做籃球小將 (2025-09-09)
荒失失在加家:新環境新學校全新開始 (2025-09-09)
國際親子台:我去上學的時候,你有哭嗎? (2025-09-09)
超人DadDad:家長如何關注孩子心理健康 (2025-09-09)
家庭有教:新學年,為孩子訂立SMART目標(二) (2025-09-09)
教女無方:緊急聯絡人 (2025-0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