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馬堯:「鷹擊17」反艦導彈 對中國建設海洋強國至關重要

【明報文章】2025年9月3日,北京舉行閱兵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從地緣上來說,侵略中國且犯下反人類罪行的日本是海洋國家,帶來的是來自海洋方向的威脅。因此北京9.3閱兵上的海戰兵器展示,具歷史和地緣的雙重意義。
高超音速武器 具潛力改變戰場規則
這次閱兵沒有讓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們失望,中國拿出了領先世界的海戰武器系統接受檢閱。其中,反艦導彈方隊中的「鷹擊17」反艦導彈,尤為引人矚目。據介紹,這是一款高超音速反艦導彈,作戰威力巨大,可以突破現有任何艦載防空導彈系統,堪稱世界反艦導彈家族中的「天花板」。
所謂高超音速武器,是指速度在5馬赫以上,能夠實行機動變軌的飛行器。就其本質來說,這是一種具有改變戰場規則潛力的新概念武器。美、日、中、俄等軍事強國,對此都投入大量投資研發。「鷹擊17」橫空出世,表明中國在該領域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
高超音速飛行器受各國如此重視,原因有兩個。一是可以機動繞開導彈防禦系統:傳統的彈道導彈,只能飛行於固定彈道,一旦部署地點確定,飛行路線也就基本確定,這就給針對部署反導攔截武器提供了便利。如傳聞中的朝鮮洲際彈道導彈,若要打擊美國,必須經過日本或北極,這兩地都有美軍重點部署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而無論哪種高超音速飛行器,都具備全程可控特點,可以機動飛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繞開彈道導彈攔截系統射擊包線,從敵人防禦薄弱區打擊敵人。這種機動飛行路線選擇,具有很大的自由度,難以組織針對性的防禦部署。
二是具備低高度長航時飛行能力。現代防空反導體系防禦傳統的彈道導彈和飛機,一般以雷達為主要預警探測手段。雷達是一種直射電磁波,不能越過地平線探測目標。彈道導彈飛行速度快,但飛行高度高,預警時間較長;飛機飛行高度低,但飛行速度慢,預警時間也不短。只有高超音速飛行器,兼具飛行速度快和飛行高度低兩個特點,留給現代防空反導體系的預警時間就被大大壓縮。此外,現役各類防空反導武器都具備一定的射高限制,在臨近空間的性能表現普遍不佳,也對高超音速飛行器突防十分有利。
傳統亞音速導彈 難滿足反航母作戰需要
從外觀上看,「鷹擊17」和「東風17」導彈一樣,都採取了「乘波體」佈局。相比傳統「旋成體」飛行器,「乘波體」具有很大優點。採用助推滑翔方式的「乘波體」,在相同的釋放高度和速度下,其縱向和側向滑翔距離,都遠超傳統「旋成體」彈頭。特別是側向滑行能力很強,可實現大範圍側向機動,實施「變射面」打擊;加之飛行彈道低,敵方預警系統更難以預測其飛行軌迹。
該型導彈射程,可能達到驚人的1500公里;技術指標全面超過以火力兇悍著稱的俄羅斯「鋯石」高超音速反艦導彈,其獵殺目標主要是大型水面戰艦,特別是航母。一般來說,典型航母編隊如美國航母戰鬥群,有3層攻防配置,攜帶大量艦載機和各型導彈,及各種先進的預警探測和電子戰裝備,構成空間一體化、協同密切、攻防縱深大、層次多和火力強的龐大攻防系統,具有很強的海空防禦能力,及對海、對岸攻擊能力。這些艦艇的偵察能力強,傳統的亞音速反艦巡航導彈突防能力,難以滿足反航母作戰需要。
反艦導彈突防能力,主要取決於艦艇對空中來襲目標的反應時間和攔截效能;提高反艦導彈速度,可大大壓縮目標艦艇發現反艦導彈的距離,降低其防空系統反應時間和抗擊效能。因此,如何通過增加反艦導彈速度來提高其突防能力,是當代發展反艦導彈的首要考慮因素。
「鷹擊17」的重大戰略意義
高超音速導彈末段高速撞擊目標,戰鬥部動能大,可以提高攻擊深埋於地下,或航母裝甲類硬防禦目標的毁傷概率;可全程機動飛行,大大提高導彈的機動範圍,對目標實行全方位攻擊;飛行時間短,導航誤差小;導彈全程制導,終點散佈小,能夠實現比彈道導彈高得多的精度,可有效攻擊點目標。高超音速武器的出現,將可能使航母的防空體系失效;即使在有預警機參與防空時,面對高超音速導彈攻擊,航母防空系統基本上來不及反應。
儘管從技戰術指標來看,「鷹擊17」只是一款戰術導彈,惟它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鷹擊17」在反艦作戰方面,具有很高的作戰效率,毫無疑問限制了一些好戰國家的航母的海上行動自由。航空母艦是奪取制海權的核心裝備,一旦丟失制海權,這些國家從海上挑起戰爭的衝動就會受抑制,甚至是根本消除——誰都不會主動挑起一場注定要輸的戰爭。由此,海洋的和平得到保證。這是以實力求和平的基本邏輯。
中國目前正在建設海洋強國。筆者認為,所謂海洋強國,不僅擁有地區性的海上力量,而且是國際海洋政治大國和國際海洋經濟強國。
就實力角度而言,海洋強國擁有發達的海洋經濟、先進海洋科技、優美的海洋生態環境,具有構建海洋制度及其體系的高級人才隊伍,及強大的海上防衛力量。
就能力而言,不僅能夠制止強敵從海上入侵,還能捍衛海洋權益,並保障海上生命線和海外利益的安全。從這一點來說,能夠制止別國航空母艦編隊採取敵對行動的「鷹擊17」反艦導彈,對中國建設海洋強國來說,是必不可少之物質手段的代表。
作者是軍事學者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馬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