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歐陽五:當AI「無所不能」 人何以為人?

【明報文章】近年來,AI(人工智能)生產的內容頻頻以假亂真。從「假孫子」喊奶奶的視頻令老人信以為真,到年輕人製作反催婚視頻與父母周旋,這些看似荒誕的場景,正指向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隨着AI融入日常、不斷模糊真實與虛構的邊界,我們應如何重新定義人與機器、人與智能的關係?
這一問題已遠超技術本身,更關乎社會信任、倫理底線與人類價值。
人類與機器 需協同發展
8月底,中國發布關於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文件,提出「加快形成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新形態」。官方把「人機協同」置於首位,顯示出政策層面為未來「人機關係」的定調。
自DeepSeek等AI開源模型推出後,AI應用開發門檻降低、試錯成本大減,應用創新進入爆發期。業內人士稱,AI技術已「突破實用性的臨界閾值」,AI應用將會激增。
但技術躍進也衍生諸多憂慮,就業替代、社會焦慮等議題不斷浮現。如果AI技術可以賦能千行百業,「無所不能」,那麼人的價值何在?
事實上,正因AI展現出重塑各個行業的巨大潛力,我們更需冷靜審視:人機之間不應走向「取代」與「被取代」的對立,而需尋求協同發展路徑。這也正是「人機協同」理念背後的深層意涵。
與憂慮形成對比的,是內地市場對AI展現出的擁抱態度。比如,某國產智能眼鏡近期預售,即獲熱賣;實時提詞、雙向翻譯、快捷支付等功能,廣受追捧。也許如Meta行政總裁朱克伯格所述,「眼鏡將是AI的理想形態」,未來會取代智能手機。
但必須明確:智能眼鏡延伸了人的能力,卻替代不了人的溝通與情感理解。演講者仍需組織思路,譯者仍需體會言外之意。智能可以提升效率,而非取代人本身。
政務、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人機協同」的價值更加清晰。多個地方政府正競相採用AI技術,優化客服,為居民提供政策解讀;一些高校則嘗試利用AI軟件輔助教師備課;部分醫院使用診療大模型,提升醫生診斷效率。
對中國而言,發展AI應用是實體經濟轉型的重要機遇,將對內地產業、消費、民生等形成全面的拉動效應。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預測,到2030年,中國AI核心產業將從2024年的32億美元增至1400億美元;若算上基礎設施和零部件供應商等相關行業,這一估值將躍升至1.4萬億美元。正因如此,有輿論把內地提出的「人工智能+」行動,與10年前提出的「互聯網+」行動類比,稱其一脈相承,都旨在通過技術整合,促進行業革新。
從三方面確立「人機協同」關係
在經濟效益之外,「人的發展」尤為關鍵。互聯網取代了部分工種,AI則有潛力重塑千行萬業,形成「無所不能」局面。《紐約時報》指,愈來愈多迹象表明,AI正對初入職場者、缺乏經驗的年輕勞動者的工作機會構成威脅。這一趨勢,全球皆然。技術變革從來都是悄然發生的,只是這一次,智能技術的迭代太快;確立清晰的「人機協同」關係,已變得十分緊迫。筆者以為,可從三方面破題。
其一,因地制宜,避免盲目跟風。中央已多次強調,各地應科學定位、發揮優勢,減少重複建設與無序競爭。這為各地「人」的多元化發展,創造空間。
其二,重構入門崗位與培訓體系。入門級工作應設計為「人機協作」模式,突出人的監督、干預職責。政府、企業、高校則需共同推動建立相關職業培訓與技能認證體系,使職場新人於智能時代裏找準職業發展路徑。
其三,加快法治和倫理框架建設。今年9月1日起內地實施《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要求AI生成內容必須「亮明身分」。這是一個好起點,未來還需在責任認定、算法透明、人權保護等方面持續完善,使創新不越界、智能不失控。
共同進化 互補能力
「人機協同」,歸根結柢是一場關乎「如何使智能向善」的探索。它不應淪為非此即彼的競賽,而應成為人類與智能共同進化、能力互補的旅程。
智能可以有智能的賽場,人更需要有人的價值與尊嚴。面對這場不可逆的科技潮流,我們不僅要抓住機遇,也要理性佈局、重視治理,確保每一個人都不被時代拋下。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