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即時兩岸

手術室器材清單出現花生米  媒體解讀:很有用 (00:36)

發佈於

近日網上熱傳一張內地醫院手術室的器材清單,在紗布、針筒、棉球、引流管等一眾手術器材中,居然出現了花生米,引發網民熱議。

為什麼手術室裏要準備花生米?《中國新聞周刊》指出,「可千萬不要小瞧它,花生米堪稱手術室中的『溫柔刀』」。

清單上的這項「花生米」並非誤寫,不過也並非日常生活中用來下酒的花生米,而是確確實實會在手術中用到的器材。

這種「花生米」其實是用紗布手工製作而成。根據手術中剝離不同部位的需要,用脫脂紗布製成直徑為0.8cm、1.0cm、1.5cm硬度適中、表面光滑的小紗布球,因形狀、大小如同一粒花生米而得名。

它是手術中常用的鈍性分離工具,在分離過程中,其能通過「推擠」而非「切割」的方式進行分離,可以避免手術刀、剪刀等銳性工具對神經、血管等重要結構的牽拉與破壞。如果手術中需要分開粘連的組織,那麼使用「花生米」便可以減少對肌體的損傷。

另外,「花生米」還可輔助止血,蘸取生理鹽水清理手術部位等用處。

「花生米」可由醫院直接向器材供應商採購,也可由醫護人員手工製作。還需將「花生米」記錄在護理記錄單中,術後進行清點核對。

實際上,手術室裏除了有花生米,還有糉子、牛奶、雞尾酒,這些都是正經器材的手術室暗語。

「糉子」是用紗布折疊成的三角形紗布塊,形似糉子;「牛奶」是指丙泊酚或依托咪酯,這類靜脈麻醉藥物為白色乳狀液體,和牛奶頗為相似;「雞尾酒」則是骨科手術中常用的復合藥劑,由多種藥物搭配而成,如同調製雞尾酒一般,主要作用是鎮痛。

手術室為什麼要有暗語?語言教育家瑞恰茲曾提出語境理論,即詞語的意義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語境相關。

行業暗語的理解性高度依賴其語境:在手術室中,「遞個花生米」的說法,能較為便捷、精準地描述對應的物品;若將「糉子」稱為「三角形紗布塊」,也會多耗費一些溝通時間。在緊急的手術場景中,簡短精準的暗語能減少溝通成本,避免因冗長表述耽誤寶貴的治療時間。(中國新聞周刊)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