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陳帆川:AI時代裏 維基百科如何保存真相

【明報文章】「人們認為我們可信,因為我們不攻擊別人。我們一直沉悶地提供資訊。有時候沉悶是好事,沉悶才令人相信。」一名維基百科編輯在一個公開論壇上建議,即使面對政權的威脅,即使互聯網上假新聞氾濫,他們仍該保持被動,以不變應萬變。
面世近25年的維基百科,面對互聯網翻天覆地的變化,它依然故我,由功能到界面都幾乎毫無變化,卻仍然是全球最高流量網站之一。我們雖然將「引用維基百科」視為笑話,強調維基任人修改、並不可靠,但維基愈來愈被視為「真相」代言人——Google在搜尋結果頁將維基撮要置頂、社交媒體以維基條目作為事實查核的依據,AI(人工智能)公司也利用維基文章訓練語言模型。
科技媒體「The Verge」發表了一篇近1萬字的專題文章,分析這平台如何特立獨行地在社交媒體和AI時代保存真相。來自美國的維基義務編輯DF Lovett受訪時表示:「我喜歡維基,因為它迫使你跟意見不合的人,有分寸而不帶情緒地對話,以撰寫準確的敘述……它是互聯網上唯一一個地方,不充當『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的機器。」
堅持嚴謹舉證討論
社交媒體乃至部分主流媒體,為了吸引流量,不惜順應讀者興趣,只發布跟讀者同聲同氣的觀點,造成「迴聲室效應」,加深網民的「確認偏誤」。維基卻一成不變,在爭議條目堅持要求編輯舉證討論,不能人身攻擊。例如在Lovett有份修改的「馬斯克(Elon Musk)致敬手勢爭議」條目之中,富商馬斯克演講時的手勢是否「納粹敬禮」,言人人殊;於是一眾維基編輯圍繞條目當中的3句文字,討論了長達7000字,才得出結論。
在講求「秒殺」的網上討論文化之中,維基討論仍然長篇大論,因為要求嚴謹。有份創辦維基的Jimmy Wales,曾試圖更正他頁面上的出生日期,卻因為按平台要求,不能自己修改自己頁面,也不能引用當事人所提供的研究資料,最終不得不跟其他編輯在平台上討論了好幾年,才能夠修正。
這種嚴謹程度,在網絡世界是奇觀,不但保持文章質素,也淨化了部分網民。報道指,受訪的其中幾名維基編輯,一開始都是條目「破壞者」,後來為了避免禁言,才被其他編輯說服,學習有理有節地討論。2016年一個針對維基如何編輯美國政治條目的研究發現,隨着時間推移,不但條目變得愈來愈中立,連編輯亦然。
美國特朗普政府抗衡主流媒體,當中包括維基百科。該平台於今年4月被指控可能違反免稅義務,容許外國勢力推動文宣,威脅國家安全;馬斯克及右翼人士批評維基打壓右翼聲音,充滿偏見;維基編輯面臨被「起底」的風險和人身威脅。在美國科技巨企紛紛向政權投誠之際,非牟利的維基能否獨善其身?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