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AI短劇興起 距離「100%生成」有多遠?

【明報專訊】8月中,TVB串流平台myTV SUPER在社交平台發布一條預告片,稱將播放「香港電視界首部A.I.生成連續短劇《在我心中,你是獨一無二》」,片中可見是一部校園愛情劇,片尾標示是「100%生成」。雖是香港首例,但AI短劇在各地不算新鮮事,到底AI是如何與時下流行的短劇結合?觀眾對「100%生成」又可抱持怎樣的期望?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客席教授許迅認為,目前AI技術難以做到100%生成。在創作層面,短劇的角色、場景、時代設定等都由人主導;需人類主導的還有篩選和剪輯,「10條生成的影片,如有一兩條用得到,其實已算很準確」。篩選後進入剪輯階段,這也不能倚仗AI,「AI不會知道(影片)頭3秒合用,還是後面5秒合用」。至於配音,他說報道形式的AI配音是不俗,但如果想它有較特別的感情,則仍沒能完全取代真人。若是煙、火、水等特效,許迅認為AI已很接近找專人做特效的效果,有助壓縮製作時間。
不少人會關注AI短劇裏的角色會否突然「走樣」,許迅認為如果用一個專門為該短劇角色而訓練的AI生成,「走樣」的情况相對較少發生,他以日本飲料公司伊藤園2023年的一則電視廣告為例,那是日本首個出現AI生成模特兒的電視廣告,該模特兒是由AI Model株式會社為伊藤園專門創建的模型生成,廣告面世後坊間有指該AI模特兒幾近以假亂真。然而,AI短劇有成本考量,通常都會選擇一些大型AI生成工具,「一個什麼都包羅萬有的模型,始終有很多人或場景的數據」,要它穩定地生成,會有技術限制。
但許迅強調AI發展得很快,下個月情况或已有變,他亦提到浸大影視與新媒體製片管理文學碩士課程,在2025/26的下學期將開設新課程「Future Filmmaking」,由他撰寫課程大綱和任教,其中將探討電影製作流程中如何應用AI。
內地AI生成工具更適合「亞洲臉」
內地廣告影片製作公司「視覺靈動」創辦人高鵬飛一開始接觸AI,是希望應用在廣告上。他說,拍攝廣告前的分鏡圖成本高,一頁分鏡從線稿到上色,約需200至500人民幣,但用AI的成本低、效率高。後來,他開始接觸AI影片,劃分另一公司「知了互動」,專門做AI類產品。高鵬飛說,他們起初是用外國的AI工具,如Runway、Luma,「我們發現國外的模型有一個問題,就是生成我們亞洲人的臉時,假如我是生成一個人的側臉,讓他轉過來時,他可能變成了歐洲人」。2024年中,內地公司相繼開發出各種AI影片生成工具,如可靈、即夢,高鵬飛便用這些工具製作第一部AI短劇《我在陰間送外賣》。
分鏡圖七八成滿意 人手後製修改
這劇講述潦倒藝術家王英俊應徵外賣員,行走在陰陽兩界送外賣。劇本由高鵬飛的團隊創作,不選用AI生成劇本,是因為「去年中,AI對人類的幽默、情感理解都差點意思,有時候會瞎說」。但除了劇本,短劇的其他製作流程大多有AI參與。團隊先在Stable Diffusion和Midjourney等AI生成圖片工具打上指令,生成分鏡圖,但生成效果浮動,需不停「抽卡」,即反覆生成,才有較理想的效果。所謂較理想,也只是七八成滿意,不滿意的部分則用人手後製,如頭髮長短、服飾統一等。之後,團隊再把分鏡圖放到可靈、即夢等AI生成影片工具,並加入各種指令,如角色動作、表情、光影、運鏡等;配音方面,高鵬飛希望由真人配音員為情感豐富的角色配音,因此王英俊一角是由真人配音,其他角色均用AI配音。
這個連高鵬飛在內的四五人團隊亦先後製作其他AI短劇,如《我在仙界當卷王》、《破曉》等。一年多的AI短劇製作,高鵬飛觀察到AI在技術層面的變化很快,尤其是配音,「現在AI模擬人的聲音很厲害,包括語氣、情緒也能模擬,看你對產出的效率要求高不高,如果不高,我們可以慢慢把想要的聲音模擬出來,但如果想快產,可能會用(影片剪輯軟件)剪映……(剪映)上面有很多現成的AI聲音可以用」。所以除《我在陰間送外賣》和《破曉》外,其他短劇及正在製作的新劇《戲說聊齋之倩影》和《復活點》,高鵬飛都全用AI配音,「因為我覺得現階段如果沒什麼資本進入,還是以降本增效為準。觀眾看的其實是故事情節,並不太在意配音是不是AI配」。至於剪輯,AI生成影片後,高鵬飛說仍需人手剪輯,「現在AI剪輯大部分用於簡單粗暴的、播報類的,畫面對得上、對不上,大概差不多就行」。
時間成本高 男女關係題材實拍更佳
外界一直有傳AI短劇製作時間短,成本很低,收入頗豐,高鵬飛說:「一鍵生成一個AI小短片,特別粗製濫造的,只是一張圖微微在動,旁白一直說,一天能出n個(畫面);但是我們做《我在陰間送外賣》和《破曉》用的時間成本蠻高,因為我們對每個畫面都作精調,包括人物、服裝、場景的統一。」他補充,曾有海外短劇團隊找他們製作霸道總裁題材的AI短劇,「場景要求不複雜,辦公室、臥室、客廳和一兩個外景,只有兩三個演員對話,我做了一下覺得可能比實拍成本還高……假如拍70集,(實拍)可能用一兩個月就搞定,我們可能三四個月也搞不定,因為我們要一個一個鏡頭做出來,但實拍可能就是兩個機位,在兩人對話來回切換就完事」,所以他認為AI短劇在這種男女關係的題材不佔優勢;反而,AI的優勢體現在玄幻、科幻等題材上,本來可能只有電影大導演,才有資源製造出1:1的大船或潛艇用作拍攝,但現在AI短劇團隊都有條件涉獵這種「世界觀比較宏大」的題材。
對於AI短劇未來發展,高鵬飛提到上月底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慧+」行動的意見》,他認為在國家層面也大力支持AI在各行業的應用,所以未來或有更多資本加入AI短劇製作,尤其是那些沒趕上早前普通短劇市場的投資者。另外,按他觀察,剛開始都是非專業人士做AI短劇,但眼見短劇賺得愈來愈多錢,投資成本卻比電影低,他認為會有更多專業編劇、導演進場。內地剛於9月1日正式施行《人工智慧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列明生成合成內容必須明確標識,高鵬飛亦推測或有藝人願意授權自己的形象讓AI短劇團隊使用。
台灣的「承影傳播」以動畫後製起家,2015年開播至今的健康醫療節目《醫師好辣》,累積不少知名醫生的資源。2025年,共40集的自製AI短劇《神外女醫范千凌》在公司旗下的YouTube頻道「PlayTV」和TikTok等平台播放,講述神經外科醫生范千凌的復仇故事。承影傳播媒體總監林詩翊說,劇本是製作團隊花一兩個月時間,參考以前累積的醫療案例和故事寫成。技術總監林子絹補充,他們曾嘗試用AI生成劇本,但「AI的想像力是基於創作者的想像力,既然都已經寫得那麼細,乾脆自己寫;另外因為我們希望劇本裏有台灣本土比較搞笑的、時下流行的東西,這方面AI生成的效果就不太好」。
除劇本外,分鏡圖、影片、配樂,以及配音均使用AI生成,而剪輯則仍靠人工。林子絹說她主要使用Midjourney生成分鏡圖,在Midjourney輸入指令,一次能生成4張圖片,她的做法是每個分鏡圖都會生成3次,最後在12張生成圖片中選取較接近她心中所想的那張。「我覺得跟我想像中的有達到70%、80%(相似)就已經可以接受……動作太刁鑽、角度太奇怪的,AI真的沒辦法很好地生成,我可以靠後製把它拉到80%、90%(相似)。」林子絹說。
她說一開始是用免費開源AI工具Pika把分鏡圖生成影片,但效果不甚理想,後來轉用付費的可靈、即夢、Runway、Luma等,效果均不俗。過程中,林子絹認為遇到較大的困難在於人物動作,如果輸入的關鍵詞不夠準確,便難以讓角色轉動身體,尤其是手指,目前AI仍未能處理較靈活的手部動作。
探索AI短劇與商業合作
從去年約10月構思劇本,12月開始製作,今年約6月完成40集,團隊用超過半年時間製作《神外女醫范千凌》,林詩翊說最終成果可能只有60分,但他們將這套AI短劇視之為經驗累積和宣傳作用,探索AI會否有跟公司其他業務結合的可能,或促成在AI短劇方面的商業合作。AI短劇在台灣本地出產非常少見,林詩翊曾詢問台灣的短劇平台,平台亦指未見有AI短劇。他認為台灣市場不大,所以要求精,嘗試用有限資金做出好作品。
回望香港,首部AI短劇尚未播出,坊間已有不少討論,待播出後可看箇中AI技術如何。
文:譚雅詩
設計:賴雋旼
編輯:王翠麗
[開眼 文化力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