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墨爾本】Schulim Krimper:歷久常新的典範

【明報專訊】這個月在墨爾本真的冷得要命,有時還颳起大風,導致出去看展覽的意欲都很低。突然,朋友工作的展館居然有一個關於家具藝術的展覽。光是聽到純家具的展覽我就變得有意欲離開溫暖的室內。我看過不少裝置藝術家做的家具,通常是作為整個展覽的其中一部分展示。但家具藝術家?全個展覽都是家具?我還真是孤陋寡聞,立刻前往看個究竟。
展覽在Bayside Gallery展出,位於墨爾本著名的彩虹小屋附近,古典的建築物入面有兩個小展館,今次的展覽橫跨兩個展館,讓觀眾慢慢欣賞。這位家具藝術家叫Schulim Krimper,1893年於今天的羅馬尼亞出生,年少失去父母,就跟隨家具師傅學師,在歐洲四處學藝。一直到1939年,當時在德國的他為了逃離納粹德軍,便移居到墨爾本。當時他對澳洲一無所知,從零開始建立自己的工作室,一步一步打響名堂,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家具匠人。
1948年,Krimper的作品在維多利亞州國立美術館開始展出。到了1951年,他首次舉辦個人展,把自己製作的家具帶到展館,希望人們視之為藝術品,而不只是普通的家具。
雖然Krimper已於1971年離世,但他的家具仍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今次展出的作品,不少是藏家借出展示,也有不少屬於其他藝術館的藏品。其中最多人談論的是1961年製成的屏風,用柚木和黃銅製成,現場看加上燈光效果,讓屏風的影投射到牆上,看着看着忽然會感到平靜。雖然每件Krimper的作品都有烙上他的名字,恰巧這個屏風就烙了個「錯體」,名字只有一半被烙上,成了這個作品的標誌,可謂一時佳話。
策展人把展館的一角變成了書房:放着兩張椅子、一張茶几、一個玻璃櫃和一個坐地燈。最吸引我的,就是那盞坐地燈。我從前就覺得坐地燈有個手握位不是很方便拿起嗎?如今在我前面的這個設計,居然是出自1955年的!原來Krimper也讀到了我這代人的心思。燈的底座也反映了藝術家調皮的一面,平凡的燈是由不平凡的圖形底座頂着的。要是我能富有一點,也真想買這款坐地燈回家,既有品味又實用。
展館的牆上印上一句Krimper的名言:「我們要為我們的時代製作家具,但這些家具必須要流傳下去幾百年。」(We must make furniture for our own time but we must make it to last for hundreds of years.)在這個什麼都速食的時代,這一句可真警世,每個潮流留下的,有多少能像Krimper的作品一樣,可以經歷這麼長時間的洗禮?剛看他的設計,到2025年還是非常合時,一點也不老套,材料手工卓越,只要用心打理,繼續使用或展示幾多個十年百年都不成問題,這還真應驗了他自己說的話,歷久常新,真的十分厲害。
文:小柔(80後,生於香港,移居墨爾本9年。認為藝術就是生活最美好的事情)
設計:賴雋旼
編輯:鄒靈璞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香港】首位演唱《蝴蝶夫人》的香港女高音 (2025-09-12)
【東京】文藝衝擊波 (2025-09-12)
【海牙】被佔領的美術館 (2025-0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