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懷念饒玖才先生

【明報專訊】9月4日早上驚聞饒玖才先生於9月3日在睡夢中安詳辭世,心中久久不能平復。深深懷念這位亦師亦友的老上司。
我在1978年加入漁農處(漁農自然護理署前身),與饒先生在郊野公園共事22年之久。他在1990年退休,為助理處長。在這22年當中我從他身上學了不少東西。
其實早在1977年我已經見過饒先生,當時他是第一位華人林務主任(Forestry Officer),他有份審批我林務獎學金的申請。我在1978年加入漁農處時,在他指導下協助郊野公園的教育和助理農林督察的培訓工作。昔日郊野公園的骨幹人員就是這批農林督察。
饒先生身體力行,知識和經驗都豐富,他先後在國內受過農業訓練;又去新西蘭受林業訓練;還是首位去美國受自然康樂管理培訓的官員。在他領導下,我有份策劃和編寫幾個自然教育徑,並建立香港首條健身徑。他倡導建立「郊野公園遊客中心」。
他在郊野公園成立之初,是重要的推手。他是客家人,曾協助當年英籍的林務主任與鄉郊地區人士聯絡解說郊野公園的重要,這對郊野公園界線的劃定起了很大的幫助。
厲行植樹
饒先生對郊野公園愛護之心,反映在他對林木的保護方面,他曾負責苗圃和植樹的工作,在防火方面他特別留心,每逢有森林大火,他必親自督師,同時迅速安排在下一個植樹季節超額補種所焚毁的樹木。記得有年植樹超過50萬株。由於他的厲行植樹,現今在郊野公園內很難找到大片無樹的土地去進行大眾植樹活動。現在只有砍伐老去的外來品種,補種本地品種。
饒先生為人謙和,從未見他發過脾氣,他尊重每位同事,因此他深受同事們的愛戴。他在管理站中所植的榕樹,同事們稱之為「饒氏榕」。同事上下尊重他,稱之為「饒老總」。
饒先生退休後,正值「郊野公園之友會」成立之初。1992年「郊野公園之友會」成立,目的是協助郊野公園進行教育出版和推動郊區康樂活動。其中一個重要項目是興建衛奕信徑。當年我有份參與策劃此徑。但衛徑的建造是由「郊野公園之友會」負責,獲得一些企業和基金的支持。當時聘請了饒先生為總負責人,建造10段的衛奕信徑,饒先生連同漁農處退休同工,包括馬路部的督察李志修先生,以外判方式在1994年動工,至1996年1月正式完成啟用。其間饒先生親力親為,由一位助理處長,成為建造衛徑的負責人。他不計名利,任勞任怨,經過兩年時間把這由南到北78公里的衛奕信徑建成。今年9月23日香港郵政將發行衛奕信徑郵票,希望大家紀念這位幕後的無名功臣——饒玖才先生。
自然風物百科全書
我在2008年退休,從此與饒先生有很多接觸的機會,特別是在本地旅遊和行山界。我們有不少共同的愛好,主要是香港的山野。完成了衛奕信徑之後,饒先生開始了他人生豐富著作的時期。由1998至2023年,25年間他共出版了11本專著,涵蓋地名、方物、歷史掌故,以及有關漁農、林業的本地傳承和轉變,還有本地常見的蔬果花木歷史的書,琳琅滿目,他是香港自然風物的百科全書。他學識豐富,勤勞收集有關知識和資料,據他子女的回憶,饒先生有剪報的習慣,把有關資料分門別類收集起來,以備日後寫書之用,而非只靠AI或網上資料而編輯。
我有幸與饒先生共同寫了一本《香港林業及自然護理──回顧與展望》一書,在2021年出版,這也是希望他寫「漁業」和「農業」兩書之後加上「林業」,令整個體系更為完整。在寫作的過程中,我不時得到饒先生的指導和建議,得益匪淺。
饒先生的離去,令我失去一位良師益友,而香港失去了一位自然歷史掌故的專家。他的人品和著作會伴隨着我們。願他安息。
文˙王福義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