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未來城市:從孤軍奮戰到共創生態 手作青年玩出創業新路

【明報專訊】近年市集大行其道,不少更以「手作」、「原創」、「創意」為招徠,當中不乏年輕的面孔,每一檔售賣的產品從種類到所用的工藝都五花八門。將興趣化為第二事業,甚至全職——這種夢想對不少青年而言,彷彿觸手可及,具有莫大吸引力。不過,在熙來攘往的蓬勃面貌下,要將一腔熱血,化為長久的事業,還有許多挑戰。有社工透過開設平台連結催化,嘗試與單打獨鬥的手作青年一起走出更寬廣的創業路。
韓式蠟燭「太精緻」 難走出自家房間
搖曳燈光下,長餐桌上放滿了「水果撻」、「小蛋糕」和仿真花裝飾,宛如一場夢幻的盛宴。這些都是兩個青年手藝師Kappa和Annie的擬真蠟燭和花藝作品。她們素未謀面,卻在剛過去的8月,在「小題大造——青年手藝共享平台」(下稱「平台」)的一個項目中,用作品對話。項目收到很多正面反饋,很多活動參加者沒有想過原來蠟燭可以如此漂亮像真,跟花藝擺設相映成趣。這種創新呈現和合作,也讓Kappa實在地了解到自己手藝的可能性。「活動聚焦在作品,在我們這些年輕人上。這麼有氛圍,沉浸式的展現,讓很多人可以參與其中,進而欣賞。」Kappa覺得繼續從事這門手藝的理由與動力又有了——要知道她在過去2年,一直質疑自己的能力,更質疑身處的這片土壤,容納不下這種創意。
20歲的Kappa回憶2年前考完文憑試,一直覺得自己沒有什麼特長和興趣,倒是一直很喜歡做手作帶來的滿足感。對她而言,將手中的材料,從零到一,化為心中的成品,實在是一項成就。那時,韓式蠟燭在香港盛行,那種像真和細緻,吸引Kappa馬上報班學習。透過融化不同質地的蠟,加入精油、色素,倒模、組合、加上紋路、上色。歷經至少4、5小時的洗禮,一件件帶有香氣,以假亂真的「小蛋糕」正式「出爐」。 眼見自己的作品愈來愈成熟,而且數量愈來愈多,Kappa開始生出創業的念頭,她想像,這門手藝可以作為兼職甚至全職,更可以開設小店,有一些顧客更會慕名而來購買客製化蠟燭。
擺檔缺乏經驗慘淡收場
憑着一股熱情和憧憬,她在繁忙的學業中擠出時間製作蠟燭,本來就不大的房間,擺滿了作品。蠟燭被細心包裝放到行李箱,隨着腳步走到幾個地方,被放置在市集攤位上,待有緣人帶到另一個家——但事實是,兜兜轉轉,蠟燭絕大部分都回到原點。她參加過幾個市集,因為缺乏經驗,報名擺檔的地理位置不佳,加上路人只看不買,幾次均是慘淡收場。
銷情不理想,她又轉而寄賣。「最令我難過的是,寄賣店負責人告訴我,有顧客認為我的產品『太精緻』,不知道買來該怎麼用。」這讓她感到泄氣。「太精緻」固然是對Kappa手藝的認可,但她清楚,單單一句讚賞,並不能實際支持她走下去。家裏已經堆滿了無法出走的蠟燭,她的事業,似乎也走不出這個房間。「我已經沒有空間繼續創造。我覺得香港不是容納這種創意的地方。」
Kappa的媽媽很留意她的手作,看到她有新搞作就會問起。雖然媽媽嘴上沒有說什麼,但Kappa感受到她的支持,但這令她更難過——「好似我做不到一些東西(成就)給她看到。我已經20出頭了。」一種覺得自己無甚特長,付出金錢、時間和心神卻無法得到成正比收益的焦慮,持續籠罩着她。
客群局限、銷路單一 花藝師轉型覓出路
相對於剛起步的Kappa,從事韓式花藝,24歲的Annie已經走了將近6年的路。由2019年在學到開始創業至今,她說近年銷情持續下滑,單單依賴情人節和畢業季的節日效應,全年收入並不穩定。扣除工作室租金、材料費等必要支出外,還剩餘少許生活費,她形容,現在的收入僅夠「生存」。
當初Annie考完文憑試之後,家人就着她要自立,於是她開始尋找兼職,但卻被一一拒諸門外。本身已經喜歡花藝的Annie決定「自己給自己一個機會」,自行搜羅材料,在家中研究花藝。從要「碌人情牌」着朋友購買花束,到收到街客訂單,Annie有感愈來愈多人認識她的小店。不過,據她經驗,永生花花束的客群多為年輕學生,因此她的定價也較保守。加上沒有足夠資金作長期宣傳,店舖的接觸群體受限。在市場上鮮花仍是主流,她又未有能力購入大量鮮花製作花束,難以擴展規模,真正建立一個品牌。她同樣曾參與市集擺檔,申請時看中市集舉辦方與KOL合作聯乘,能帶旺人流,孰料人們只為跟KOL見面而來,且客群消費力跟她想像有落差,因此最後靠朋友撐場才勉強可以交到幾日租金,未能回收成本,這也使她質疑自己的決定。
她認為,目前的出路是要擺脫以單束花銷售的形式,轉而用花藝佈置、工作坊教學等,發展成一門有穩定收入來源的事業。不過,要有空間和資金籌備工作坊,並接觸較大型的機構和公司,游說他們下單花藝設計,對年輕的她都是一大挑戰。「我不認輸。我一日不認輸,就不會輸。」Annie如是說,她仍覺得自己可以不斷進步,靠拓展人脈,開拓不同市場,就會帶來不同。
機緣巧合下,她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小題大造」的宣傳。今年母親節,Annie和「小題大造」搞手開展母親節企劃「母親節花式告白」,召集105位年輕人一起學習韓式花束,她沒有想過原來工作坊的規模可以這麼大,百多人和花材塞滿了禮堂,在她教學下成功製作花束。這個「第一次」,對她而言是瘋狂的實踐,也讓她朝夢想走得更近。
平台連接促交流 做足配套發掘可能
「在很多人眼中可能只是『玩手作仔』或者『無聊事』,但其實我們是否可以『認真地玩下去』?」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項目經理Frankie從事多年青年工作,他表示,過往服務中不時也有手作元素,但可能僅限短期活動。當中他留意到不少青年都具備一定的手藝,「他們的畫冊簡直是創作的寶藏」,但卻往往沒有長遠發展下去的機會。
在賽馬會資助下女青發展引導參與青年從自身創意構思邁向決策核心的相關項目,Frankie於1年前構思青年手藝師孵化企劃,建設「平台」,跟16至24歲的青年一起「摸着石頭過河」,一起「發夢」。他強調不是要加強青年的手藝,而是希望從共享空間的硬件配套開始,建立社群,進而為他們的技能賦予不同演繹——當人人都在造花、造蠟燭,市場同質化嚴重,如何突圍而出讓手藝的獨特性被看見?如何為興趣賦予市場價值?他又收到不少青年的反饋指參與市集的成果未如理想。Frankie相信手藝發展不應只限於市集。以「平台」的連結功能作為「催化劑」,能促進青年在互相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從一項看似微小的技能,想像更多可能。
作為社工,自然不乏輔導技巧,但Frankie認為他和其他事工更需要「unlearn the learned(忘記所學)」,拋下技巧,注重跟青年手藝師共同經歷創業過程,一起試,並邀請專業人士提供建議,進而善用廣大人脈,以他們的作品集為基礎,跟其他機構、企業商談合作。
截至今年7月底,「平台」招收了75名青年手藝師。長遠而言,除了協助統籌市集和聯絡各方合作,Frankie希望能更進一步,為青年的手藝賦予更多社會價值,真正達到社會共創。其中,他觀察到南亞裔族群擅長英語,卻往往被貼上受助者標籤,他希望促進手藝師和南亞裔青年合作開設英文語境手藝班,由手藝師提供技藝,南亞裔青年發揮語言優勢擔任助教,讓不同群體都能發揮所長。
逆市奇葩?
結業潮下本地市集反向蓬勃發展,成為假日市民消閒的好去處。位於西九龍以文創平台定位的D2 Place回覆本報查詢指,商場(一期及二期)現時每周末均會舉辦至少1個市集,全年總數逾60場,每次設有至少100個攤位。他們表示,對比2024年8月,2025年同期的人流數量上升20%,每周末有逾2萬人次出入市集場地,並穩步上升,反映市集吸引力持續增強。現時集團期望透過周末市集支持本地設計師、匠人及年輕人,並會為初創品牌提供營運與宣傳推廣等支援。目前商場及半零售樓層中,大約有七成的租戶從事文化創意及體驗式相關業務,形成創意生態圈。
本報也就領展旗下商場市集查詢,他們表示,商場作為「社區聚腳點」,市集活動是推動人流、促進消費的重要策略之一。公司每年於旗下商場舉辦約100場市集活動,主題涵蓋手作生活、綠色生活、寵物友善及運動露營等,以期延長顧客在場內的逗留時間,帶動商戶生意。
【手作創業篇】
文˙ 盧侃兒
{ 圖 } 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梁曉菲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