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英發睿能產品轉型 成功扭虧

發佈於

【明報專訊】來自四川的英發睿能科技(下簡稱:英發)上月中向港交所遞表申請來港上市。集團作為光伏電池生產商,近年因應行業發展變化,因而決心轉型,過渡期間卻令業績大起大落,去年轉盈為虧,蝕8.6億元(人民幣,下同),但至今年首4個月集團大體完成產品線轉型,成功扭虧,毛利率更勝從前。

撰文 旻晞

英發2022年亦曾尋求於A股掛牌,不過經歷5期上市輔導後,未有下文。而是次來港尋求上市,聯席保薦人包括中信建投國際及華泰國際。英發成立於2016年,目前是全球主要光伏電池製造商之一,按去年出貨量計,是全球第三大N型TOPCon電池片專業化製造商,市場佔有率14.7%。公司參與編製了中國行業內多項標準,同時,其電池產品通過法國碳足跡認證、德國南德認證。按今年首4個月業績,集團有24.5%收入來自海外市場。

N型TOPCon穩定性較P型高

上文提及集團於近年經歷了產品業務全面轉型,從業績上完全可反映轉型過渡期間對收入及盈利的影響。集團原本主要生產P型PERC電池片(下稱P型電池),2022年相關產品收入佔集團總收入達96.9%, P型電池以往是傳統光伏電池主流,有着生產技術成熟的優點,亦即生產技術入門較低,成本亦較低,惟當N型TOPCon面世,因其轉換率(光能轉化電能)較高,且不受硼氧引致光致衰減問題,穩定性較P型高,逐漸成為行業主流。於臨時招股文件中,英發便提及其N型TOPCon電池片量產測試光電轉換效率超過27.1%,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屬高於行業平均水平,且接近28.7%的理論極限效率。

按出貨量計,去年N型TOPCon電池片出貨量達到410.8GW,已位列第一,且預計市佔率在今年將超過80%。而N型TOPCon電池片2025年至2030年的全球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5年的565.2GW增加到2030年的864.9GW,CAGR達8.9%。英發於臨時招股文件寫到,2022年當N型電池片風口開始出現,集團再次把握產業迭代帶來的市場機遇。2022年,加速發展N型TOPCon電池片技術和建設生產基地。於2024年9月英發關停了天長基地的P型PERC電池片生產線,自關停以來並無確認P型電池任何收入。

事實上,不變不成。P型電池片受原材料、市場供需改變影響,出廠價持續向下。英發P型電池片的平均售價從2022年的每瓦1.03元(不含稅)降至2023年的每瓦0.67元(不含稅),並持續降至2024年的每瓦0.25元(不含稅),直接影響便反映於2023年毛利率按年收窄3.1個百分點至單位數的8.8%,再至2024年甚至錄得毛損。其實N型TOPcon電池平均價格於2022年至2024年間亦有下降趨勢,但今年首4個月價格相對較穩定於每瓦0.32元(不含稅)。

毛利率升至23.8% 較轉型前更高

過渡期間,英發於2024年收入按年大跌58%,因P型電池收入大跌94%所致,儘管部分跌幅被正在起步中的N型TOPCon電池(同期收入急升3.76倍)所抵消,但礙於後者業務規模有待拓展,且轉型亦要成本,不論是新增投資,行政成本亦如是,尤其是2023年、2024年集團研發開支分別急增75%及28%,最終集團於2024年轉盈為虧。惟今年首4個月業績,英發收入按年升1.11倍,並成功扭虧,毛利率更攀升至23.8%,較轉型前的2022年毛利率更高,或反映英發成功轉型。

除N型TOPCon,集團亦有生產N型xBC電池片,後者一般針對超高效率、美觀及特殊分佈式場景。兩者皆代表光伏產業創新與效率提升的核心路線。今年5月英發實現首期6.0GW N型xBC電池生產線的試生產。截至2025年8月,英發已成為全球首家實現N型xBC電池片商業化量產的光伏電池片專業化製造商。

收入集中度較高 五大客佔四成

英發的主要客戶為光伏元件製造商,收入集中度較高。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4個月,首五大客戶收入比例分別為49.7%、56.5%、54.7%及39.6%,其中最大客戶收入佔比分別為19.7%、24.4%、20.5%及12.2%。公司提示風險便稱,若出現主要客戶流失或未能拓展新客戶,可能對收入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另外,在供應商方面,最大供應商佔其同期採購百分比分別為52.8%、52.7%、34.2%及24.1%,集中度風險有改善。事關光伏電行業毛利率相當受原材料(矽片、矽料)價格影響,如去年矽片佔光伏電池總成本的48%;而多晶矽是矽片製造的核心原材料,其價格波動直接影響矽片價格。自2023年起,多晶矽產能釋放導致市場供過於求,導致多晶矽價格下跌,從而推動P型及N型182毫米電池片所用矽片的平均售價在2023年至2024年快速下跌。若供應商過度集中,一旦矽片價格大幅下跌,其對英發產品平均價格的拖累將更為突出。然而,按研究機構指出矽片價格有望在預測期間趨於穩定。

英發產能規模近年迅速擴張,從2022年P型電池片5.7GW的年產能,增長至2025年4月N型TOPCon電池片32.7GW的年產能(按今年4月底產能10.9GW年化計算),而截至2025年4月底,全部產能均已轉換為市場主流的182mm及以上大尺寸電池片。其於內地設有天長、宜賓、綿陽3個生產基地,更於印尼設立了首個海外製造基地。值得留意的是,今年4月底,其N型TOPCon產能利用率已達97.8%。故是次來港集資,約六成所得淨額便用於建立及升級集團的印尼基地。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新股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