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公共交通與病菌共乘 長袖衫褲築防護網

發佈於

【明報專訊】公共交通工具如巴士、鐵路,人流量大,難免成為細菌病毒的溫牀。早前內地高鐵座椅衛生惹起爭議,相關部門透露列車座席套規定每180天換洗1次,有乘客擔心不夠衛生,引發搶購即用即棄的椅套。

公共交通人來人往,病菌豈止潛伏於高鐵,還有巴士、列車、飛機等,它們的座椅和扶手等表面都是細菌病毒傳播熱點,而且病菌種類多樣化。應如何應對?

公共交通工具除了載人,還載着不少細菌。車廂內可以隱藏多少種細菌?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曾祈殷列舉一大堆細菌名字,包括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大腸桿菌、金黃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綠膿桿菌、糞腸球菌和鏈球菌等。這些細菌在暖濕環境下容易生長,公共交通工具可能成為傳播樞紐,尤其在高溫潮濕的香港,細菌滋生速度更快,潛伏風險更高。

研究指東鐵線扶手最多耐藥性細菌

糞腸球菌、大腸桿菌等腸道菌,為何會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滋生?曾祈殷解釋,細菌傳播機制本身複雜多變,「細菌在有機物質下繁殖,當人體汗水留在布椅上,已直接提供豐富營養給細菌滋長」。而且,可能有乘客上車前曾遛狗、購物或上廁後未徹底洗手,因而攜帶細菌,導致糞腸球菌或大腸桿菌在車廂中出現。

他引述2018年香港大學一項國際研究,顯示港鐵之中東鐵線車廂扶手含最多耐藥性細菌,該細菌常見於內地養豬場,在珠三角土壤中檢測到,即是細菌「跨境」傳播。他解釋,每日大量乘客使用車廂,細菌可以寄居其中;除了扶手易沾大量細菌,座椅亦一樣。這意味着「一名從新界上車的乘客,可能將身上細菌,隨着車途,帶到九龍和港島,而座椅和扶手成為交叉污染的橋樑,感染其他乘客」。

布椅易藏菌 膠類較不利細菌滋生

不同公共交通工具,座椅物料不同,細菌傳播力都有差異。曾祈殷指出物料對細菌積聚影響重大,他引述2024年德國航太中心(German Aerospace Center)研究員撰寫的一篇綜合文獻,匯集多個國家公共交通系統細菌微生物群的研究數據,顯示布製座椅和扶手等表面,檢測到多種細菌,例如常見於皮膚感染、引發毛囊炎和蜂窩組織炎的金黃葡萄球菌,當中更有抗藥性菌株,增加感染風險。

曾祈殷解釋,布料雖然柔軟舒適,但細菌負荷(即一個單位的活菌量)高於堅硬表面,成為細菌的收容所,尤其在濕熱氣候下。「布料纖維多孔,易藏細菌,特別吸收汗水後形成理想繁殖地;而人造皮革較平滑,較容易清潔,但仍需頻繁消毒;至於乙烯基膠類質料,則相對不利細菌滋生。」

濕疹患者高危 病原體直接入侵

汗水、體液等都可能帶有細菌,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陳俊彥表示,「公共交通工具的座椅每日接觸數以百計乘客,汗水沾上了座椅,形成潮濕環境,細菌病毒容易滋生。」尤其是皮膚破損者如濕疹患者,更易感染,因為皮膚保護屏障受損,病原體可直接入侵。香港氣候炎熱潮濕,汗水分泌增多,汗水本身易帶細菌病毒,容易引發暗瘡,或在潮濕環境中滋生綠膿桿菌等。

皮膚患處接觸病菌,可引起不同症狀,當中主要涉及3大類皮膚病,包括細菌性、真菌性和病毒性感染。首先是細菌性毛囊炎,主要由金黃葡萄球菌引起,「這種細菌常見於公共地方,感染後皮膚出現膿瘡、腫脹,甚至有抗藥性菌株」。症狀包括紅腫、疼痛,嚴重可擴散至輕微肺炎,「一般用抗生素藥膏治療,1至2周可康復,頑固病例需口服抗生素」。

穿涼鞋易染香港腳 痕癢起水疱

其次是真菌感染,如皮膚癬(俗稱香港手、香港腳)。真菌可在潮濕座椅上傳播,感染後手腳甩皮、痕癢、起水疱。而水疱內液體含真菌,穿破後容易傳染他人。「治療以抗真菌藥膏為主,兩周內康復,但需避免穿破水疱。」陳俊彥又指,炎熱的天氣會加劇真菌滋生,乘客若赤腳或穿涼鞋接觸座椅,風險更高。

疱疹病毒引發唇瘡難根治

第三類是病毒性感染,如疱疹病毒引發唇瘡。陳俊彥指,公共座椅的布料纖維易藏病毒,特別在人流高峰期。「分泌物接觸座椅後,病毒可存活數小時,一旦感染,便附着皮膚神經,容易復發」。症狀包括發炎、水疱,具傳染力。「用抗病毒藥膏治療,兩周康復,但病毒潛伏性強,難以完全根治。」

文:黃碧文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email protected]

[健康]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應對方案:即棄椅套須抗菌 忌重用免二次污染 (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