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明視理:驗眼「熱氣球」欺騙大腦

【明報專訊】最近城中熱話,當然是熱氣球事件。市民付了錢打算坐熱氣球升空,結果貨不對辦,有人挖苦說想看熱氣球不如去驗眼。
眼鏡店內通常都有一部驗眼機器,眼睛放近機器會看見一幅圖:一條長長的路,盡頭是一個紅色熱氣球。相信大家對這部機器不會陌生。
創造「光學無限遠」錯覺
這部眼科儀器正確名稱是自動測光儀(auto-refractor),俗稱電腦驗眼。自動測光儀最早見於1970年代,最初觀測目標並不是熱氣球,只是簡單點狀光源、十字線或網格圖案。現在普遍看到的熱氣球是1990年代一間日本眼科儀器公司開始使用。
使用熱氣球作觀測目標,背後原因其實有關視覺科學。首先,遙遠的熱氣球給大腦一種感覺是看遠景,創造「光學無限遠」的錯覺,即是眼睛睫狀肌沒有調節的情况下,這其實就是眼科視光學內定義遠視和近視等(屈光不正)度數的基本條件。但若驗眼期間有任何近物干擾,都有可能刺激眼睛調節力,影響電腦驗眼的結果。
熱氣球圖案助放鬆
另外,看見熱氣球,影像心理上會比看一個電子光點更易放鬆精神,對幼童來說更有趣,更易聽指示集中看。慢慢地熱氣球就普遍使用於自動測光儀。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縱使用熱氣球模擬遠景,但很多人都不能放鬆眼球肌肉,特別是兒童的眼睛,有案例電腦驗眼顯示500度近視,但用散瞳藥水放鬆睫狀肌後,實際是0度。
睫狀肌緊張 或測出假近視
所以,電腦驗眼只是第一步,絕非配鏡的最終依據。調節痙攣 (accommodative spasm),即假性近視,十分常見。特別是兒童和青少年,眼睛調節能力非常強;即使有熱氣球圖案誘導放鬆,很多人的睫狀肌依然處於持續緊張狀態(尤其是長期近距離用眼的人),導致測出遠高於實際的近視度數(即假性近視)。因此,專業的視光師或醫生為兒童初次驗度數時,一定會使用散瞳藥水(睫狀肌麻痹劑)來強制地讓眼部肌肉徹底放鬆,才能得到真實、準確的屈光度數,排除假性近視。
總結來說,自動測光儀的熱氣球是一個巧妙設計,它結合了視光科學(模擬遠景)和心理學(吸引放鬆),旨在為驗光步驟提供良好基礎,但其讀數必須由專業人士「落手」驗,以及其他檢查來綜合評估判斷,驗眼絕不是兒戲!
文:陳文彬(香港眼科視光師學會會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