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經濟

薛偉傑:「低空經濟一哥」億航智能大降全年預測營收

發佈於

【明報專訊】雖然低空經濟這個話題已經熱炒了多年,但市場生態和規模的形成速度,仍然不足以支持一眾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生產商單靠自身持續造血,令外界非常擔憂和懷疑。被稱為「內地低空經濟一哥」的eVTOL龍頭企業億航智能控股有限公司(美:EH),最近發表了令人失望的上半年業績之後,就將2025年度的營收指引目標,由幾個月前堅持的預期約9億元(人民幣,下同),大幅下調至約5億元。

上半年交付79架 按年升5.33%

8月26日,億航智能發表截至6月30日的2025年第二季未經審計財務報告,營收為1.472億元,按年增44.2%,按季則增464%。今年第二季毛利率為62.6%,與去年同期和今年首季的62.4%持平。淨虧損8100萬元,按年擴大13.1%,按季亦擴大3.3%。今年第二季億航智能交付68架EH216系列eVTOL,比2024年第二季的49架增長38.78%,比今年第一季的11架則增長518.18%。

表面看來,億航智能今年第二季的營收按年增長44.2%,按季更大增464%;交付量按年增長38.78%,按季增長518.18%,好像非常理想。但翻看2024年四季數據,就會感覺到億航智能未錄盈利,業務增長卻似乎已陷於樽頸。

億航智能2024年總營收達4.562億元,比2023年的1.174億元大幅增長288.5%。2024年淨虧損2.3億元,按年減23.9%。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下,2024年則錄得4310萬元的「調整後淨盈利」。這也是該公司,以及全球主攻城市空中交通(UAM)業務的eVTOL公司當中,首次實現全年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出現調整後淨盈利。其中,去年第一季營收6170萬元,第二季營收1.02019億元,第三季營收1.28128億元。去年第四季營收更達到1.643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按年增長190.2%。

交付量方面,2024年全年交付了216架EH216-S無人駕駛eVTOL,比2023年的52架大幅增長315.4%。其中,2024年第一季交付了26架,第二季交付49架,第三季交付63架,第四季交付78架。即是說,今年上半年的交付量只升5.33%。在2024年財報電話會上,管理層曾預測,2025年營收可望達9億元,按年增約97%。但現在看來,增長乏力,今年營收只會和去年相若。

公開資料顯示,億航智能在2014年8月8日成立於廣州,一直在廣州開發區和黃埔區研製無人駕駛、可以載客或載貨的eVTOL飛行器,也是廣州市精心培育的低空經濟產業中的龍頭企業。但2014年8月至2024年首季,一直處於虧蝕和燒錢狀態,長達近10年,其中2017至2023年間累積虧蝕達12.82億元。持續燒錢的原因除了研發投入大之外,還因為營銷費用一直高企(即是剛需不足,很難賣得動)。

有市場分析認為,除非該公司每年能夠交付500架eVTOL,否則很難在沒有政府補貼的情形下錄得盈利。

8月26日,億航智能和合肥市政府共同宣布,雙方正式簽署投資合作協議,億航智能確定在合肥市設立新一代的長航程和複合翼的無人駕駛eVTOL產品VT35系列的總部,以推動該系列產品產業化,預計總投資額約10億元。合肥市政府將提供總值約5億元的支持,涵蓋VT35的訂單和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方式。

新型號VT35至少需再投資5億

VT35將搭載億航智能自主研發新一代無人駕駛載人飛控系統,具備「多傳感器融合定位+智能避障+應急冗餘控制」能力,可以應對複雜天氣(如小雨、微風)和空域環境。VT35採用「多旋翼+複合翼」混合佈局,兼顧垂直起降靈活性及固定翼平飛的長航程優勢,改善傳統eVTOL航程短和速度慢的死穴,可以實現數百公里級的續航里程,載客3至5人或載貨數百公斤。現時交付的EH216-S只可以載客兩人或載貨200公斤,滿載航程僅為30公里。據悉,VT35正在進行內部測試和飛行,並將於9月亮相。

不過,至少5億元的VT35總部基地投資,對已累積虧蝕10多億元、尚未能夠自行造血的億航智能來說,猶如「未見官就先打八十大板」,是頗大的負擔。

明報記者 薛偉傑

[科技觀潮]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技術取勝:中教或挑戰4元關 (202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