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善養救未來:你害怕AI嗎

發佈於

【明報專訊】記得十幾廿年前,我跟家人在海上遊歷時,到了一個太平洋小島,島上一個虔誠的老伯伯為自己的家建了一座小教堂,但獨欠一個鐘。當時一對做設計的年輕船家夫婦在電腦上做些手腳,放了一個鐘在教堂照片上,印出來送給老伯,他立即興奮的跑到教堂去看,卻發現沒有鐘,他大惑不解。

這伯伯的IT智商當年可說是幼兒階段。今天,若他看到AI能生成的不同影像:動物會跳舞,死人會說話,甚至連他自己也可以說不同語言,不知他會感到怎樣了。

當時我們在海上,孩子在8、9歲左右才有機會從朋輩中接觸到電子遊戲。今天,人人一部手機,電話由單純一個聯絡工具,發展成為聯繫情誼、管理生活,讓我們擴闊視野與學習的工具,用處多不勝數。可是AI能製造幾可亂真的假資訊,再加上社交媒體的廣泛傳播,何謂事實已愈來愈難去界定,也讓我們對AI產生恐懼。

刀用來切割,車用來載人,雞毛掃用來掃塵;但若用者用來發泄,或有惡意企圖,則所有事物都可以是惡魔。

AI與互聯網本身是工具,原本不是惡魔。至今,它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感受與自我覺察的能力。它好像是個超能資料庫與篩選工具,能光速地在互聯網搜尋到有關資訊,「有耐性地」解答我們的疑問——因為它能夠在網上找到很有同感心的回答用字與方式,集其大成,簡而快捷,讓我們感到好像與一個很有同感心的真人對話那樣。

AI「餵食」 思考難有多角度

今天,人仍能主宰AI,我們如何用、問什麼,決定了AI會生成什麼、做到什麼。但難題是,不單止我們一人在用AI:全球近81億人中逾65%是互聯網用戶,一個假資訊發放開去,多人看了,假亦變真。我們的世界,最初只靠口耳相傳,現在不用在場,我們都能看到俄烏與加沙戰爭,但不同社交平台的AI演算法,按我們平常觀看資訊的習慣與內容,向我們「餵食」——我們以為自己從多角度思考嗎?其實不知不覺地,手機上彈出的資訊,都是AI在背後非常「貼心」地給出最合我們口味的,我們不自覺地會鞏固一些信念或價值觀。如我們少了這份自我覺察,溝通時只以自己的經驗及見聞去批判,批判思維就難成多角度思維,人與人的溝通又會因各自看到的「現實」而起爭端。 

AI的使用避無可避,連學校也廣泛使用於學習上,家長也不自覺地倚賴了這電子奶嘴。但這不代表我們沒有能力去學習如何好好掌握AI,令它成為幫助我們成長,提升我們效率的工具。

教不同階段孩子用AI貼士

善養講的是如何培育同感心,AI這工具要如何用才能兩全其美,世界正在討論中。教育大同跟「協作夥伴」Kigumi Group,將於9月27日舉行一個名為「數碼幸福與健康」的家長工作坊,希望與家長同行。讓我先引用Kigumi創辦人Mila Devenport的兩個小貼士:對於年幼的孩子,我們要讓他們分清AI是Robot,不是人;而對年紀稍長的青少年,則要讓他們理解AI Chatbot總會需要他們一些東西,不論是錢、時間,還是個人資訊。但實際上如何去與孩子溝通,就是學習與修煉善養同感心的層面。另外,教育大同於9月28日還有一個「社交情緒學習親子工作坊」,詳情可瀏覽教育大同網站www.ediversity.org。

文:張惠侶(教育大同聯合創辦人)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71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蒲公英教室:用「愛」幫助孩子輕鬆適應新學期 (2025-09-16)

幸福拼圖:「停機坪時刻」 親子深度連結 (2025-09-16)

家長考牌學堂:問對的問題 (2025-09-16)

6A爸媽:爸爸也會累 (2025-09-16)

童繪遊樂場:互動下的良性競爭 (2025-09-16)

日式育兒記:日本小學生如何過暑假 (2025-09-16)

教大GPS.接納與共融:在幼稚園推動多元文化學與教 (2025-09-16)

升學攻略:幼稚園及小學篇.心儀天主教學校 (202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