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教大GPS.接納與共融:在幼稚園推動多元文化學與教

【明報專訊】據政府資料,香港少數族裔約佔全港總人口8%,其中南亞裔為主要族群,皆為非華語人士。近年,非華語幼兒入讀本地幼稚園愈見普遍。在2024/25學年,錄取非華語幼兒的本地幼稚園已超過500所。但有研究顯示,非華語幼兒因缺乏學校支援,難以學習中文及適應校園生活。
要協助非華語幼兒學習中文,我們建議在幼稚園階段採用「文化回應教育」策略,教師充分考慮非華語幼兒的文化背景,將多元文化融入學與教之中,以提升他們學習中文的動機。「文化回應教育」是以兒童為本,在學習內容和教材裏加入非華語幼兒的知識和文化經驗,並融入不同族群的文化特色,使他們感到接納和包容,從而更投入學習中文。
設計故事圖書 注入社交學習元素
在學與教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幼兒接觸不同文化,引導他們認識文化差異。以筆者團隊設計的「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的文化回應故事圖書系列為例,故事角色都來自香港常見的族裔,例如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等,並加入了不同族裔在食物、傳統服飾和運動等方面的文化元素。例如故事描述不同族裔的幼兒一起玩板球,板球盛行於印度和巴基斯坦,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和共鳴,感受到尊重和接納之外,也讓他們容易掌握故事內容,推動他們學習故事裏的字詞。
此外,每個故事都按照幼兒的能力,提供不同深淺程度的版本(下圖),協助教師靈活運用圖書和相關教材,照顧不同的學習需求。實證測試顯示,幼稚園在使用具文化回應元素的課程及教材後,華語和非華語幼兒的中文能力均有提升,後者的進步尤其顯著。除了故事圖書外,教師也能透過課堂活動,例如讓華語及非華語幼兒分享喜愛的新年食物,認識彼此文化,學會互相尊重。
在「文化回應教育」中,教師鼓勵非華語幼兒將自己的文化經驗,例如畫印度手繪、唱自己族裔兒歌等視為長處,亦引導幼兒學習欣賞別人的文化,推動正向教育。對於非華語幼兒來說,提升社交能力有助他們融入主流社會,拓展中文語境。所以,我們在設計「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的課程時,除了着重發展中文聽、說、讀、寫能力,也注入情緒管理和社交技巧學習的元素。教材設有情境圖卡,讓教師帶領幼兒透過遊戲和角色扮演等活動,認識和學習管理情緒,促進社交技巧的發展。
總括而言,讓非華語幼兒學好中文,需要從文化角度入手,亦要加入正向教育的元素,鼓勵不同文化背景的幼兒之間多互動、多認識、多接納,推動他們學習中文之餘,又能促進文化共融。如想了解更多,可瀏覽https://cforchinese-jc.hk。
文:何佩琼(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經理)、鍾杰華(香港教育大學兒童發展及特殊教育講座教授、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總監、「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總監及首席研究員)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71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蒲公英教室:用「愛」幫助孩子輕鬆適應新學期 (2025-09-16)
幸福拼圖:「停機坪時刻」 親子深度連結 (2025-09-16)
家長考牌學堂:問對的問題 (2025-09-16)
6A爸媽:爸爸也會累 (2025-09-16)
童繪遊樂場:互動下的良性競爭 (2025-09-16)
善養救未來:你害怕AI嗎 (2025-09-16)
日式育兒記:日本小學生如何過暑假 (2025-09-16)
升學攻略:幼稚園及小學篇.心儀天主教學校 (2025-0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