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9.3閱兵激起的漣漪

發佈於

【明報文章】若干年後回看,落幕不久的9.3閱兵或是一個重要歷史節點。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國際數據與輿論研究中心最新研究顯示,僅在2025年9月3日當天,除內地外,全球範圍共生成與9.3閱兵相關的信息達5萬餘條,較2015年同期的閱兵信息增幅高達1355%。這表明,一個實力與日俱增的中國,其在全球敘事格局裏的影響力同樣不可小覷。

上述研究另指出,境外對9.3閱兵關注度最高的前3個國家或地區,分別是日本、美國和台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於閱兵開始時段,美國五角大樓附近一家披薩店的訂單量達平時4倍。該數據往往被視為美國國防部加班指標,其激增或可顯示,五角大樓當時密切追蹤研判中國閱兵活動。

美國反應 五味雜陳

美國對9.3閱兵的反應是複雜的,包裹着某種矛盾和焦慮。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讚揚9.3閱兵是「一個精彩的儀式」;隨即於9月5日簽署行政命令,將美國國防部更名為戰爭部,此舉被普遍解讀為意在重塑美軍形象。美國各大媒體也聚焦9.3閱兵發布多維度報道,其中不乏知名媒體的正面評價,比如《紐約時報》肯定中國軍事創新能力,《華盛頓郵報》則引述專家之語稱「軍事脅迫中國絕無可能」。

當然,渲染「中國威脅」或遮掩中國進步的聲音,亦在意料中。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引述專家採訪稱,中國在縮短與美國軍事能力上的差距,但其技術缺乏實戰經驗。此言令中國網民啼笑皆非,其反差感在於:一方面美媒不得不承認中國進步,但礙於顏面,一定要附上批評,哪怕是牽強的批評;另一方面,「缺乏實戰經驗」恰表明中國軍隊是和平之師,何來「威脅」渲染?

雖然五味雜陳,但美方無疑接收到中國透過9.3閱兵傳遞的信號。閱兵結束一周內,美方主動邀請中國防長視頻通話;幾個小時後,中國外長王毅同美國國務卿魯比奧通電話。兩場通話皆具理性和建設性,或在預示中美之間正構建微妙的新平衡。

中國防長在通話裏直指台灣和南海問題,對底線和立場清晰表述,展現出從容的戰略自信;美方則回歸務實軌道,主動表示不尋求與中國發生衝突。美國外交傳統具有濃厚的現實主義因素,習慣從實力地位出發跟他國打交道。然而,中國近年不僅沒被其關稅大棒擊垮,反而在軍事科技等領域突飛猛進。9.3閱兵之後,美國政治精英無法迴避的是:如何調校中美的實力天平,從而得到雙方更為真實、穩定的相處之道。

撼動台灣 加速兩岸格局變化

如果中美進入新調整,那麼台海乃至亞太地區的形勢,亦將隨之而變。今次9.3閱兵在台灣引起的關注是空前的。縱然民進黨當局高度戒備,百般阻撓台灣各界代表人士前往大陸參加閱兵,惟島內民眾觀看、討論閱兵之勢,已然衝破民進黨羅織的信息繭房。實屬罕見的是,島內多家深綠媒體也直播9.3閱兵。台灣網紅「館長」陳之漢和125萬名粉絲共同觀看閱兵直播。他說:「只要認同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觀看閱兵會感到無比驕傲,因為這是『我們的軍隊』;若與之為敵,則會感到是『世界末日』。」「館長」之語,實則點出了閱兵對島內形成的撼動,而這種撼動勢將加速兩岸格局變化。

9.3閱兵的後續效應,宛如投石在水面激起的層層漣漪,進而於看客心中刻下印記。不過,這池水並非風平浪靜,而是暗流洶湧。中國深諳於此,所以9.3閱兵在呈現力量之後,放飛8萬隻和平鴿,寓意中國的最高戰略選擇是和平,力量服務於和平大業;而有力量保障的和平,才是真正的和平。筆者希望這層深意,能夠激起更多圍觀者心中的漣漪,並化入追求世界和平的共同行動之中。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