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梁帆:對施政報告的期待:金融穩健、生育破局與文化體育躍升

【明報文章】當此多事之秋,香港今日將迎來一份「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施政報告,社會各界期待甚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與東西方文化交匯之地,香港正面對着金融競爭加劇、人口結構失衡與文化身分重塑的多重挑戰。
就此,新施政報告能否提出具前瞻性與可操作性的政策,關乎香港未來發展軌迹。對此,筆者在新施政報告發布前,就以下三大板塊提出期待與拙見。
金融革新:
穩健根基與開拓新域並存
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來之不易,卻也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區域競爭加劇、產業單一化癥結未破,皆需政府拿出切實可行的應對之策。
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李惟宏提出的四大方向,頗具參考價值:推動金融革新求變、促進多元創新發展、強化內聯外通角色,及促消費利民生發展。其中兩點尤為關鍵:一是對上市公司收購合併規則「拆牆鬆綁」,特別是放寬跨行業併購對核心業務轉變的要求,令上市中小企業務得以重組和改善;二是激活創業板、重塑品牌,提升交投量。
中小企業是香港經濟的毛細血管,佔本港商業單位總數98%,提供約120萬個就業職位。施政報告應當推出具體措施,協助中小企上市發展。這不僅關乎經濟活力,更與社會民生穩定息息相關。此外,放寬強積金投資範圍,允許投資數字資產、黃金、ETF(交易所買賣基金)等產品,既是與時俱進之舉,也能夠為市民提供更多退休投資選擇。
鼓勵生育:
免稅優惠之外更需系統支持
香港生育率持續低迷,長期位於世界倒數位置,已成為制約社會發展的深層次問題。根據統計,香港女性生育率僅0.8,為全亞洲最低,並遠低於2.1的人口更替水平。
經濟壓力是抑制生育意願的首要因素,尤其是住房問題。另外,職場歧視與工作壓力也是重要因素——女性通常面對「升職or生育」的殘酷選擇;且現代年輕人視「個人自由」比生孩子更重要,成為普遍共識。
就此,特區政府2023年施政報告推出「新生嬰兒獎勵金」,發放一筆過2萬元現金獎勵,為期3年。只不過,相對於本港高昂的養孩成本,這些措施被市民嘲為「連奶粉錢都不夠」。就連政府高官自己都說,這些錢就當是生孩子的「利是」。
據悉,新一份施政報告或將延長新生子女出生課稅年度的額外免稅額至少一年,即子女出生後首兩年,均可享每年26萬元子女免稅額。
這一政策值得肯定,但僅靠稅務優惠恐怕遠遠不夠。低生育率背後是住房困難、教育壓力、工作與家庭平衡難等系統性的問題。鼓勵年輕人生育,不僅能夠解決未來人才問題,還可促進關於孩子成長各產業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施政報告應當提出全面支持體系,包括經濟支持、住房支持、增加育兒設施、推動家庭友善職場政策、改善教育環境等各方面,使年輕人「敢生、願生、能養」。
盛事之都:
擴大品牌效應邁向國際多元
香港打造「盛事之都」已初見成效,正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2024年全年舉辦逾240項盛事活動,吸引旅客逾200萬人次,帶動消費約75億元,創造經濟增加值45億元。
而今年共有18個體育賽事成為「M」品牌活動。香港足球盛會、世界女排聯賽均叫好叫座,吸引大批旅客慕名來港觀賽,成為「體育+旅遊」的成功典範。
最耀眼的「明星」,便是啟德體育園啟用。世界桌球大獎賽的精彩對決、「啟德飛步跑」的活力迸發、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的激情碰撞,點燃了香港活力。
毫無疑問,香港的獨特地理位置、基礎設施和文化融合,是許多賽事活動主辦方選擇「回頭」的原因。無論是運動員或海外觀眾,都能夠透過香港的現代化交通網絡、頂尖場館及餐飲藝術娛樂設施,得到最佳體驗。因此,在亞太地區,令香港成為了盛事最佳選擇。施政報告應當進一步擴大「M」品牌計劃,支持更多國際級文化體育盛事落戶香港。
筆者認為,在未來國家「十五五」規劃中,香港應承擔更大責任和使命,需充分利用國際橋樑和傳統優勢,推動中國文化「抱團出海」。
以人為本 方得始終
金融、生育、文化體育,三者看似獨立,實則相輔相成。沒有蓬勃發展的經濟,就難以支持社會福利;沒有健康的人口結構,就缺乏發展動力;沒有豐富的文化體育生活,就失去城市活力、魅力。
香港的優勢,在於法治傳統、專業人才與國際視野。這些寶貴資產,需要與時俱進的政策來維護與發揚。筆者期待施政報告能夠展現遠見與魄力,既解決當下迫切問題,又為長遠發展鋪路。畢竟,施政報告不應只是年度作業,而應當成為香港邁向新階段的路線圖。在變局中穩健前行,於挑戰中尋找機遇,這才是香港精神所在。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梁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