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田方澤:多元社會 真理愈辯愈明嗎?

【明報文章】美國右翼網紅柯克(Charlie Kirk)早前在公開活動中遭槍殺。幾天過去,雖然坊間討論疑犯未必有政治意識形態,筆者友儕之間不乏對「文化戰爭」和仇恨政治的反思。近十餘年,人們苦於現時的民主制度和國際秩序無法解決問題,面對日趨多元的社會和思想,有更多難以調和的衝突。世界各地政治向右轉,人們以言論、行動和選票反對移民及「覺醒文化」。對於各種觀點,網絡上眾說紛紜,資訊真真假假。我們如何面對這些資訊和回應這個時代?
多元就是混沌
近年看移民在外的港人,於移居地作為移民,卻又反對其他移民;認為自己是有經濟貢獻的「優秀」移民,與其他同為移民的族群——特別是有色人種和穆斯林——不同(哪怕其他族群其實已是幾代人在外國),同時又不滿移居地更強調性別多元和性小眾權益。對於以巴衝突,則因巴勒斯坦是穆斯林地區,部分人更簡單冠以「恐怖分子」、「抵死」等說法。
對於網絡上的討論,區區總是有着無法梳理的鬱悶。自己的社會科學和人權訓練,讓自己自認為進步派,傾向相信價值多元、尊重每個人的選擇是好事、文化之間沒有太多優劣之分。這與現時網絡上不少反對多元性別、反對移民、反對伊斯蘭教的想法完全不同。在一些議題,例如跨性別運動員參加體育賽事、移民對治安的影響,區區可以理解人們的反感和疑惑,偶爾自己也覺得難以解答。不過,是否像網上爭論那般堅決、彷彿一切已有答案?抑或答案永遠是未知,只能居中平衡?在大家已不相信民主體制以至政府的情况下,誰有權威去決定?
舊社會的觀念總是比較簡單——男是男,女是女;有民族較「優越」,有民族較「落後」。但「一元」、「主流」價值的陰影裏,就有群體未得到應有尊重和政策支持。多元就是混沌,會令人迷茫和不適,想抓緊手邊唯一的答案。社會政策從沒有簡單的答案,惟真理真的愈辯愈明嗎?
區區曾長年參與政治討論,並熱中於網上爭論;後來可能年紀漸長,又覺得網絡不是討論的地方,不願意泥漿摔角,有時拋下一句「你講得啱」就撒手不管,甚至很少細讀討論。
近10年很多「後真相時代」的討論,宣告真理沒有愈辯愈明。所謂「認知即是現實」,問題似乎是誰有權威去設定議程、引導討論和推動政策。右翼政黨在歐美紛紛崛起,最近日本參議院選舉,也罕見地重視外國人議題,排外保守的參政黨由上屆僅1席,一舉增加至15席。
所以,誰有權威去做決定?民主制度不可信、政府不可信,最終只會墮入一種犬儒狀態,或困於自己所相信的陣營中的狂熱。如果問題無法透過正式的政治制度疏解,初則口角,繼而動武,也未可知。
嘗試認真辯論 才會更接近共識
區區是老派人,歷史證明,內政問題無法處理,就會有政治人將焦點轉移至移民和文化衝突,尋找代罪羔羊。朋友問:停止移民救得了英國和美國嗎?「保護傳統家庭價值」、反對多元性別,可以挽救經濟和地緣政治問題嗎?問題千百種,不是一兩個簡單直接的方案可以解決。這裏當然沒有解決方案,不過深思熟慮的選民、認真負責任的政治人物、成熟的法治和民主制度,雖然屬「萬能key」,但總是對的,改變始於足下。
真理沒有愈辯愈明;或說在這個多元社會,我愈來愈不相信有所謂真理。可是,如果有志尋求發展,一切言論,還是深思熟慮為妙。嘗試認真辯論,包括接受自己會有錯誤的觀點和認錯,才會更接近共識。
作者是教育及時政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田方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