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要聞

地積比准跨區轉移 誘加快重建 較迫切7區試增比率 可抵消其他項目地價

發佈於

【明報專訊】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多項便利發展商參與推動土地發展措施,特首李家超稱包括政府以「新思維」利用新發展土地推動市區重建,並提3項措施,包括容許重建項目未用盡地積比率跨區轉移至他區或新發展區;7個重建需要較迫切指定地區試行增加私人重建項目地積比率,並容許把增加地積比率,轉為金額抵消在其他項目的所須繳付地價等。有測量師相信跨區轉移地積比率有助提升項目價值。

消息:冀明年上半年推 處理跨區差價未定案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香港樓宇老化速度較重建速度快,因此推出措施增加市場重建誘因,該3項措施皆不涉修例,當局今年10月會提交至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其後諮詢發展商等持份者,希望明年上半年推出。對於如何處理跨區地價差價,消息人士稱政府當局仍在思考,「細節未有定案」。

政府亦擬7個重建需要較迫切指定地區,分別為長沙灣、馬頭角、旺角、西營盤與上環、荃灣、灣仔及油麻地,會試行增加私人重建項目地積比率,容許將增加地積比率轉移至北都或其他地區,或轉為金額抵消在投地或進行其他項目地契修訂、原址換地所須繳付地價。政府消息人士解釋,有關措施有條件限制,包括地盤規模不能太小,初步構思地盤面積為700平方米或以上;涉及樓宇樓齡需50年或以上。消息人士稱,擬議可增加地積比率轉移上限為20%,而地價安排仍在商討。

北都留3地建屋 供市建局「樓換樓」

另一項措施為政府會在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預留3塊土地讓市建局興建新樓,作為「樓換樓」的替代單位。消息人士稱3幅土地共4公頃,涉約18.6萬平方米樓面面積,讓受市建局重建影響人士有多一個選項,可選擇金錢補償或「樓換樓」。

測量師:利重啟暫緩項目 恒基:增經濟誘因

香港測量師學會土地政策小組主席劉振江指出,政府容許跨區轉移地積比率的措施,較大機會能鼓勵「以前做不到的項目」,即是已開展但暫緩的項目繼續發展,舉例指過往有地盤可能因面積太小等原因而暫緩發展,若強行在單一地盤興建最高可建樓面,未必能發揮最大項目價值,如將餘下地積比率轉移至北都等地,可提升項目價值。

香港地產建設商會表示,以地積比率轉移及適度增加地積比率作誘因,相信可激發市區更新和重建發展,促進業界推動可持續發展及優化建築環境。恒基地產執行董事黃浩明則預計,有關措施可增加經濟誘因,積極推動迫切的舊區重建。

市建局昨發稿稱,支持政府進一步擴展地積比率轉移相關的機制,並說預留3幅地讓當局籌劃興建新樓用作「樓換樓」,不單為檢討及優化其現行收購及補償機制帶來更靈活的空間,亦為受重建項目影響的業主提供不同選擇,並稱今年底將提交荃灣及深水埗的市區更新大綱藍圖。

市建局又稱,政府針對重建需要較迫切指定地區,試行適度增加私人重建項目地積比率,認為有關創新措施可為更新高密度發展舊區,創造更大規劃空間,有助推動私人市場參與市區重建,加快處理舊區樓宇老化問題。

明報記者

(2025年施政報告)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非住宅地「按實補價」降成本 發展商准先付六成地價 (2025-09-18)

停車場豁免納樓面面積 減地庫建設發展難度 (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