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康文設施市場化 試點沙灘辦水上活動 選8場地閉館日出租辦活動 或涵藝術館文化中心

【明報專訊】康文署管轄逾百個康體或文化設施,大多入不敷支。昨日《施政報告》提出,文體旅局將在明年內揀選不少於8個康文場地引入「市場營運模式」,包括出租香港文化中心等場地辦私人活動,另擬於指定試點營運沙灘。政府消息否認政策目的為應對財困,「不是為賺錢、也不是為收支平衡,而是要更善用場地」,又重申沙灘營運模式尚未定案,惟「不會進入沙灘就要收錢」。
消息:擬揀「特色沙灘」 基本設施不收費
全港現有42個刊憲泳灘,政府消息稱暫擬揀選「具特色的沙灘」作為試點,但沒透露選址,「(是否淺水灣?)淺水灣是其中一個有特色的沙灘」。政府消息亦稱,營運方案言之尚早,「可能是整個沙灘,亦可能只交一部分出去」,但強調基本設施不會收費,市民屆時仍可免費進入泳灘及使用洗手間等,而營運商提供的衝浪、香蕉船等水上活動則會收費。該人並說,現時42個泳灘中,逾30個設有小食亭、餐廳等,相信營運商接管後會再增設餐飲食肆,「(政策)願景是增加沙灘的吸引力」。
立法會議員何敬康認為,新政策將活化泳灘的工作交予市場,是「好的概念」,又相信「揀一兩個主題沙灘」,市民仍可到其他泳灘,影響不大。他又說,營辦商在沙灘增設特色活動「自然有成本,那有收費也不是不合理」。
場地出租有先例 「今盼系統化」
其餘康樂文化設施同將引入市場營運模式,包括博物館閉館日出租場地供舉辦商業或私人活動、開放更多場地供租用、推出收費的旅客導賞、開發更多文創產品等,以及提升鯉魚門公園度假營營運。政府消息稱,初步擬納入文化中心、藝術館及啟德車站廣場,但強調市場營運模式「並不是外判」。該人續說,文化中心露天廣場曾租予某服裝品牌辦活動,並非先例,「只是以前沒有系統,要市場自己諗,現在則希望系統化」。翻查資料,兩場地皆入不敷支,仰賴康文署每年「倒貼」數千萬至逾億元(見表)。
活動策劃、展覽及舞台製作聯合總會召集人鄧芷薇稱,新措施能惠及活動策劃界,「始終多些選擇」,但限閉館日將局限活動類型,「準備時間較長或需綵排的活動,應該也做不到」。她說,倘租金稍低於市價,相信會更受歡迎,估計社福機構或學校均有意借辦頒獎禮等活動。
明報記者
(2025年施政報告)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推遊艇經濟北艇南下 授權內地機構考船牌 (2025-09-18)
蘭桂坊明年翻新核心地帶景觀 不涉額外撥款 (2025-09-18)
米埔開放邊境禁區 進入仍須向漁署申許可 (2025-09-18)
半額資助餐廳申清真認證 美酒節升級 (2025-0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