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何喜華:決深化改革 民生待改善

發佈於

【明報文章】今年施政報告以極長篇幅,提及如何改善民生。九大方面的民生措施,體現施政中經濟發展以改善民生為最終目標的取態。施政報告反映政府重視改革,強調經濟發展是以改善民生為終極目標;上至「部門首長責任制」建立問責之風,下至市民大眾生活各個環節,皆有着墨。在民生措施方面,報告以篇幅最長的壓軸專章,臚列改善民生措施的九大面向。當局改善民生的決心,值得肯定,個別措施亦有回應民意、實行優化,惟力度有限,尚待加強。

房策聚焦助民置業

未回應劏房戶困境

民生措施方面,施政報告首要提及房屋和土地供應。雖然未來5年總體公營房屋建屋量較早年大增約八成,綜合公屋輪候時間亦略為縮短,惟公屋平均輪候時間仍逾5年,等候仍長。

奈何今年施政報告,似乎已將公營房屋供應聚焦於協助市民置業(包括調整居屋綠白表配額比例、增加「白居二」名額、未來增建居屋及綠置居較大面積單位數目等)。就算報告有提及簡樸房規管制度的實施,但似乎未着墨如何處理當前仍在水深火熱的劏房戶困境。當局未有建議設立甚或研究訂立規管起始租金,更應重設現金津貼計劃,以支援劏房戶每月高昂租金開支。

煞停「明日大嶼」 不利增土儲

土地供應方面,特首表示未來10年所需約2600公頃「熟地」將準備到位,既能建立土地儲備,又能滿足發展需求,似乎「明日大嶼」已不復存在。

北都作為中期土地發展地區及土地供應主要來源,由「心急如焚」的特首親自領導北都發展委員會加快發展,固然可喜,然而作為中長期部署,當局不應停止發展中部水域人工島。作為長遠土地儲備,人工島與北都各司其職,涉及港深兩地連接路線(由港島金融中心連接至人工島,再上連北都及深圳前海),影響未來數十年社會總體發展,煞停或擱置將不利建立土地儲備。

收緊補充勞工計劃可取

應設配額保障本地勞工

就業是基層最關注的議題,為保本地就業優先,當局修訂輸入侍應生及初級廚師的規定,要求僱主的本地招聘時間延長至6周,並須每周參加一次勞工處招聘會,同時實行更嚴格人手比例,即由現時以每名申請僱主的所有職位為基礎計算,改為以申請職位計算。可惜優化措施只適用於侍應生及初級廚師,而非「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的所有工種。因應中期人力推算預計下年內完成,在公布最新數據前,宜暫緩失業率較高行業的輸入外勞申請,並按最新推算情况設定配額,減低衝擊本地勞動市場。

應對高齡化方面,政府成立「社會高齡化對策工作組」,涵蓋安老、醫療、房屋、文化康樂、樂齡科技等,並推動銀髮經濟。不少長者仍有一定勞動力,希望持續投入職場;長者獲得持續收入,亦有助促進銀髮經濟。工作組應着力釋放銀色生產動力,吸引長者投入勞動市場。因應長者健康及家庭需要等,當局可鼓勵於職場引入較彈性上班時間、向聘用長者的企業提供稅務優惠;政策上亦可為僱主提供聘用長者的誘因,包括將「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及「中高齡就業計劃」恒常化,向重投職場的較年長基層僱員持續提供就業津貼,並延長津貼期。當局也應立法禁止年齡歧視,締造年齡友善的就業環境。

新經濟方向須惠及基層

新經濟方向是坊間較少觸及的重點。政府銳意以科創帶動高增值的生產製造,促進新型工業,包括:引進飛機回收企業及人才培訓,帶動上下游產業新職位;推動生命健康科技產業發展,鼓勵藥企在港深河套區發展;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如建設可持續航空燃料產業鏈。

以往對於發展經濟,政府總是強調搭建平台、拆牆鬆綁,讓市場自由發展。在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政府須更主動訂出經濟發展策略及產業面向,透過立法、政策、人力土地等資源全力配合。上述涉及飛機、醫藥、燃料等產業,點出未來經濟新路向,應進一步籌劃讓基層勞工在過程裏受惠,透過發展經濟,切實改善民生。

作者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何喜華]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