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梁家權:DEI新聞室正退潮?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年,有兩個牽涉「I」字的概念,都成為許多人廣泛談論的話題——AI(人工智能)和DEI(多元、公平和共融)。於新聞界,這兩個都是棘手議題。當新聞界現正忙於應對AI等新興科技對行業造成的衝擊之際,有較長歷史的DEI議題,最近也成為爭議,此情况於美國尤其明顯。

在美國,自由派與保守派長年就DEI議題爭拗不斷。前者認為,有鑑於歷史造成的社會結構不公,政府和公私營機構都需要積極在政治、教育、就業等範疇保障弱勢社群(如女性、少數族裔、性小眾),以彌補過失。後者則認為這些左派的「覺醒」(woke)主張,事事政治掛帥,阻礙社會正常運作、衝擊常識、顛覆傳統價值。

自美國總統特朗普回朝後,今屆美國政府將DEI視為內政眼中釘,實行了一系列打擊,包括簽署行政命令廢除聯邦政府的DEI計劃、要求調查大學的DEI政策等。不少美國企業也陸續跟隨政府步伐,暫停或直接結束DEI項目。

倘記者群同質性太高

將局限掌握社會實况

那麼新聞界又如何呢?對新聞界而言,追求DEI不僅是為了回應社會的政治訴求,也關乎自身專業水平。新聞的專業任務是緊貼社會脈搏,而現代社會愈趨複雜多元,如果記者群的背景和思維模式同質性太高,將局限傳媒深入和全面掌握社會實况。

於過去一段日子,美國新聞界都相當提倡DEI,例如新聞機構會訂立DEI政策和設立相關委員會,在招聘、培訓及維繫機構文化各方面,務求廣納和兼顧不同背景人士,以建立新聞室的多元性(newsroom diversity)。業界相信,記者群來自五湖四海,將有助促進新聞題材和觀點多元化,提升新聞整體的平等性和公共性。

另外,部分機構更會定期發表員工統計資料,譬如記者、編輯的性別和種族比例,有多少非白人男性晉升至管理層等,好向公眾交代其政策成果。而於學術界,不少學者也致力研究新聞機構建立多元新聞室的情况,及當中面對的困難。

美國新聞界DEI聲勢減弱

不過,這股DEI熱浪在近年似乎有退潮迹象,而情况在特朗普重掌政權後就更見嚴峻。近日,美國尼曼新聞實驗室(Nieman Journalism Lab)作家Hanaa’ Tameez就撰文分析此狀况。據她的研究和觀察,美國新聞界的DEI聲勢減弱,主要見諸4個方面。

首先,早年DEI方興未艾,許多新聞機構都紛紛跟公民社會組織和坊間的新聞研究中心合作,為員工舉辦培訓課程,但近年這些課程的需求卻大幅減少。例如,該文中提到其中一間培訓機構Maynard Institute for Journalism Education,於2020至2022年間,透過培訓工作賺取了120萬美元收入,惟估計今年相關收入或會降至零。

第二,新聞機構減少製作有關DEI內容的新聞產品。例如一些著名媒體如Politico、彭博、《華盛頓郵報》,都陸續停止出版討論種族及社會平等的新聞通訊(newsletter)。

第三,新聞機構不像以往那麼熱中參與由少數族裔(如黑人和西班牙裔)記者所舉辦的會議,並從中招聘。

第四,它們也減少公布員工的背景資料。這可能是因為其DEI工作進展不佳,又或是擔心政治風險,故此選擇低調。

整體而言,這個退潮現象有其政治近因(為免得罪特朗普政府),同時也有一些行業結構性的原因。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熱情消退。誠然,對部分傳媒和記者來說,推行DEI政策或許只是基於政治正確,或附和社會風潮的舉措而已,許多時候都是口惠而實不至。例如,美國的新聞領袖協會(News Leaders Association;前身為美國報業編輯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News Editors))自1978年起所做的新聞工作者多元性年度調查,在近年就因新聞機構參與度不足而被無奈腰斬。

另外,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所近年在5個國家(南非、美國、巴西、德國、英國)開展了新聞機構高層編輯的種族分佈研究。結果顯示,除了南非之外,於其餘4個國家,有色人種(people of colour)擔任高層編輯的比例相當低,美國是15%,另外3個國家都是零;去年美國的比例是29%,今年倒退回幾年前的水平。可以見到,在世界不少地方,新聞機構推行DEI的成效都是裹足不前。

另外一個退潮原因,可歸因於行業財政問題。當新聞業不景氣,機構相繼裁員,自然會連帶削減DEI相關職位。而由於DEI工作需要投入資源,但該工作不會短期和直接為機構帶來經濟回報,這也減低了推行誘因。

若要持續推行 需立定決心

最後就是新聞界關注的議題轉變了。近年,最為困擾新聞界的問題必定是假新聞和數碼轉型(包括AI的湧現)。前者影響行業公信力,後者則主宰行業未來走向。在眾多關乎生死存亡的議題夾擊下,DEI議題顯得不太重要。

總的來說,究竟DEI退潮是短期現象,抑或是長遠的結構轉向,需要持續關注。而新聞界若要持續推行DEI,就需要立定決心、長期投入,而不是視之為形象工程。

作者是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梁家權]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