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帆川:鬥幫人改花名的英國記者

發佈於

【明報文章】什麼是單色哺乳類動物、黑白分明卻插翼難飛的鳥,以及滿肚墨水的軟體生物?

讀英文與中文報章的其中一個最大分別,就是在英文報道裏,記者會千方百計避免重用同一個名詞來稱呼文章主角。例如在一篇關於香蕉的文章裏,當「香蕉」一詞出現過後,接下來的段落會被「這生果」、「細長的黃色水果」、「充滿能量的小點心」,甚至「曲線美的心頭好」等稱呼所取代。

英文報道以「次稱呼」避免重用同一名詞

來自英國的Maguire氏記者夫婦,熱愛從報章上蒐集這類有趣的花名,稱其為「次稱呼(second mentions)」。於英國報界,「次稱呼」又稱為「疙瘩怪(knobbly monsters)」,據說來自小報《太陽報》一名記者撰寫一篇鱷魚施襲的報道時,為那頭猛獸所改的花名。《衛報》內部編輯指引則稱之為「pov」,是「popular orange vegetable」(受歡迎的橙色蔬菜)的簡稱,因為每次寫胡蘿蔔的文章總用上這稱呼。

兩人在2013年建立同名推特(今稱X)帳戶,分享千奇百怪的「次稱呼」,意外地吸引了一群同好。他們最近把多年來的蒐集所得輯錄成書,名為《一本關於次稱呼的小書》(The Little Book of Second Mentions),認真地探討部分「次稱呼」的歷史、結構和坊間反響。

他們接受《衛報》和「Press Gazette」訪問時表示,記者為動物和食物所安插的花名最具創意,例如以「放聲尖叫的零食大盜」來形容海鷗、「滿身條紋的野餐破壞王」來形容黃蜂、「愛鑽褲管的小搗蛋」來形容雪貂。花名界的「四大天王」分別是豬、刺蝟、熊貓和長頸鹿,每次出場總獲設計別出心裁的花名。

他們說,由於記者好勝心強,一些同行將創作「次稱呼」視為競賽,絞盡腦汁想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花名;不過都有例外——例如在一篇關於刺蝟的文章裏,「刺蝟」一詞竟然出現了27次之多,連簡單的「這個滿身帶刺的動物」都欠奉,令人大失所望!他們的推特帳號成為了交流「次稱呼」的地盤,不少網民在上面分享他們所讀到的有趣「次稱呼」;一些作者甚至會留言徵集網民意見,集體創作與別不同的「次稱呼」,用在作品之中。

他們表示,蒐集和研究「次稱呼」純粹出於好玩,但也有人認為記者過於造作,舞文弄墨亂作一些日常生活根本從來用不上的詞。兩人認為出色的花名除了博人一笑,還令文章生色不少:「Justin Timberlake因駕車衝燈被捕,一篇報道對他的『次稱呼』是『這名淚流成河的歌手』,簡直完美地點題。」《淚流成河(Cry Me a River)》是這名巨星的成名作。

最後開估,本文開首提到的3隻動物,分別是熊貓、企鵝和墨魚。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