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作品陳列「便利店」貨架 曼谷展「滋味」碰撞 澳門泰國以設計對話

【明報專訊】常言「衣食住行」、「民以食為天」,不同地方各有不同的飲食文化,但在設計的世界中可能是相通的。展覽「MINIMART:澳門設計在曼谷」由澳門設計師協會主辦、泰國平面設計協會協辦,讓澳門、泰國兩地設計師以舌尖為題,以設計對話,讓飲食文化相關的設計共聚一堂。
空間模仿便利店 主視覺藏兩地小食
走進曼谷的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CDC),來者會像走進澳泰兩地都常見的便利商店,設計師的作品陳列在一個個「貨架」上。原來這奇思妙想是來自策展人之一的泰國設計師Tnop Wangsillapakun,他認為便利商店正是一個集齊各地飲食文化的空間。除了用貨架擺放作品,Tnop還模仿便利商店的方式,懸掛展覽橫額和海報,甚至特意播放歡快的音樂,讓來者漫步其中。
展覽主視覺設計由澳門設計師歐俊軒操刀,他大膽使用高飽和度的黃、紫色等為主色調,箇中原因是他觀察到澳、泰兩地都常用這些具視覺衝擊的顏色,如澳門的辣魚罐頭包裝。主視覺海報上,歐俊軒還藏了兩地都愛用的辣椒和美食。歐俊軒認為澳、泰的飲食文化有個共同點:小食類尤有特色,所以在主視覺裏畫的圖案都跟小食類有關,「我覺得美食是一個可以互相交流的事,不分語言,大家都可以嘗試,大家都有不同的感覺」,而設計也如是。
食物記憶融入插畫 果汁包裝反思設計本質
「飲食文化相關的設計,不限於產品包裝,也可以涵蓋插畫或任何和飲食文化有關的想法。」Tnop如此說,所以他邀請參展的泰國設計師涉獵不同範疇。其中泰國插畫家Lili Tae以祖母為她烹調食物的記憶,創作出4幅插畫,有泰國廚房裏擺放滿滿食材的場景,各種香味交織;她亦定格擺滿新鮮食材的貨車停在家門一刻。其後,Lili和祖母取下食材,回家烹飪。Tnop說Lili把飲食文化和內心記憶扣連,並融入到作品裏。另一泰國設計師Type Tanachat來自泰國東北依善區(Isan),當地有吃昆蟲的習慣,後來昆蟲慢慢成為整個泰國的流行美食,連外國遊客也會一嘗。Type Tanachat在碩士的研究計劃中,為只存在於研究中的昆蟲食物品牌Chirp Chirp設計品牌形象,並延伸設計出食物包裝和紙袋等。Tnop認為Type透過設計,和家鄉的飲食文化產生連繫。
至於Tnop本人的參展作品,不是包裝設計,而是對包裝設計的思考。他認為包裝設計應該反映產品本身,設計不應是誘導消費者購買產品的工具,因此他提出一個用於包裝設計的視覺識別系統。Tnop以橙汁為例,建議不同類別的橙汁應該用上不同包裝設計,如保存期短的鮮榨橙汁用真實照片;保存期較長、經殺菌處理的橙汁用寫實的插圖;若只是橙味飲料,則用抽象的、仿橙的圓形。在展場裏,他把這個想法用類似3D資訊圖表的形式呈現。
澳門設計師攜多元、具本土特色作品參展
歐俊軒除了設計展覽主視覺外,亦有參展作品。他為澳門漢堡品牌Dino Burger做品牌設計,他說漢堡和恐龍是少見的組合,設計用上紅、白為主色,塑造高級和時尚感,希望能讓這個只做外賣、不做堂食的漢堡品牌脫穎而出。歐俊軒這次把它帶到曼谷,希望告訴來者澳門除了著名的豬扒包,漢堡也有其特色。歐俊軒亦見其他代表澳門的設計師,都拿出自己認為最好的作品,同時也是澳門有名的品牌來交流,如設計師洪家樂帶來百川珈琲(MOMOKAWA)的品牌設計,以人手繪畫的單一線條,回應品牌認為咖啡形態如流動川水一樣無常的理念;還有設計師李浩強、李寶堅以一朵並蒂蓮為老字號「遠來餅家」重塑品牌。歐俊軒歸納,澳門的設計多元、富活力,認為澳門設計也有一些本土特色在慢慢形成。
這次展覽是澳門和泰國設計的一次對話,Tnop說展場設置沒有把泰國和澳門設計師區分開,而是根據相似度、氛圍、顏色等來擺放作品,他希望不論設計師還是其他來者,除了欣賞兩地設計,也能探索兩地在生產和印刷等技術之間的異同,「就像有時你不知道今天要買什麼食材,走進超市,看到有什麼就帶些食材回家」,或許能煮出意想不到的美食,而設計師帶走的靈感,或許也能創出不一樣的設計。
MINIMART:澳門設計在曼谷
日期:即日至11月21日(周二至日)
時間:上午10:30至晚上7:00
地點:泰國曼谷石龍軍路 泰國創意設計中心
詳情:bit.ly/46bJJk5
文:譚雅詩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開眼 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