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高架橋底變身藝文聚落 東京龜有「SKAC」:「既酷又舒服」的時髦場域

【明報專訊】日本這幾年有好多備受矚目的新一代設計事務所,其中的設計事務所DAIKEI MILLS,曾為服裝品牌Issey Miyake、家居選品店CIBONE等日本品牌打造空間,擅長將美學與功能並置,大受業界注意。2019年,事務所主理人中村圭佑起頭提出了SKWAT計劃,在當時掀起了話題。事務所認為,設計不應該只是回應客戶需求,而是主動在那些潛藏着無限可能,卻被忽略的城市縫隙(void)中,投入新的價值。SKWAT取英語中的squat、squatting之「佔領」意思,佔據那些城市中不再被使用的場所或建築空間,藉由不同的設計手法,試圖讓這些空間「價值轉換」。
「佔領」空地建書店 輕鋼架搭「新居留地」
2020年,DAIKEI MILLS與藝術專門書店twelvebooks合作,佔領了奢侈品牌聚集的東京南青山區一棟建築裏約150平方米的閒置空間,放進了逾1000種藝術書籍,並利用鷹架鋼管等率性不拘小節的臨時材料,建造出一處獨具個性的書店空間。2023年,又在神戶舊居留地(註)區域中,大丸百貨沿路的閒置空間,提出「新居留地」之概念,利用建築輕鋼架(LGS)搭起空間,製成街道家具,擺上熒光燈管,展出SKWAT之概念內容。率性的臨時設計,讓街道成為引領潮流的文化據點,傳承並延續地區歷史價值。
這些活動成功引起話題,吸引許多喜愛設計的藝文人士注目。但中村圭佑始終覺得,僅在核心商業區運作,所觸及的群體有限,於是他們開始尋找能突破邊界、與更廣泛人群互動的場域。2024年11月,乘着未來東京JR常磐線高架下的再開發計劃,他們鎖定了離都心有段距離的下町郊外,於龜有(Kameari)車站附近,設置了一處具有藝術、設計、建築、音樂與生活氣息的全新據點——SKAC(SKWAT KAMEARI ART CENTRE)。
SKAC:保留「未完成感」 似倉庫、工地現場
位處在高架橋下的SKAC,刻意保留着「未完成感」,也是SKWAT計劃空間中一直保有的空間特質。空間裏除了DAIKEI MILLS設計工作室以外,也與黑膠商店VDS(Vinyl Delivery Service)及書店twelvebooks合作。在保留着原有高架橋底的粗獷混凝土肌理下,利用鷹架與利落的燈管所構築而成的開放式格局的空間中,擺上書籍、黑膠唱片或各種藝術展示作品,創造出混雜共存,甚至是有點像倉庫或工地現場的空間氛圍。希望無論是遠方來的訪客,或是本來就居住於下町的居民,老少男女都能輕易探訪、相互交流。
而這個沒有太多隔閡的空間規劃,能直接看到設計師工作、物流進出或是藝術佈展的過程。這種不刻意定義機能的設計,讓空間既是書店、展場,也是日常工作現場。看着來訪的人們在兩層樓的工地鷹架上下來往,穿梭於不同層次的空間中,也一同成為這個複合式空間裏的有趣風景。未來,SKAC更計劃設立「素材圖書館」,展示一般市場難見的特殊建材,分享各種創意材料,也一同分享設計師的專業與設計理念。
日常化的藝術體驗 激發訪客自發探索
中村圭佑在過往訪問中強調,藝術並非高不可攀,也不限於觀賞展品,它可以是觸覺、聽覺,甚至僅僅是待在空間中所獲得的感覺。SKAC名稱中的「ART CENTRE」,是希望這個空間能成為藝術文化據點,以展覽、音樂、書籍、材料等媒材,讓觀者自然地接觸當代創意,透過空間氛圍與開放式運作,激發訪客自發地探索。不將自己定位為純藝術消費空間,而是一個能在日常生活自然使用的場所。藝術空間旁的閒置空間,會因應時間與主題舉辦不同的活動或快閃市集。而我探訪的這一天,空間中央進駐了花店與甜點店,一旁簡單的棧板圓弧狀地排列着,上面擺着一塊塊黑色海綿座墊。另一旁高架橋原有的倉庫空間裏進駐了咖啡商店,沒有過多現在流行的樣式或裝修,將原有大眾既定印象中「不怎麼樣的」空間,利用小量的點綴,展現出本來就存在於空間的魅力。
從SKWAT在青山的空間開始,空間所被賦予的概念與樣貌,已經是我心中東京的「酷地方」之一。而原本讓人感到有點距離感的DAIKEI MILLS、SKAC等,也因為場域的轉換及理念的傳遞,以「未完成」的建築語言,容納多種創意的流動與碰撞,以日常化的藝術體驗,拉近品牌與專業、空間與人之間的距離,不是封閉或完整的姿態,而是一個可變動、可滲透的結構,在這個都市邊緣地不斷變化交流,成為一處讓人「既覺得酷,又覺得舒服」的時髦場域。
註: 「舊居留地」是指經過日本鎖國時代,1858年安政條約簽訂後,設立在日本但擁有治外法權的外國人居留地舊址。著名的居留地分佈在橫濱、大阪、神戶、長崎等地。
文、圖:李昀蓁(東京建築女子,駐點東京的女性建築師)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開眼 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