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關家亮:AI浪潮下的職場變局——人類員工需具備的6種通用能力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日筆者正為新學期的大學AI(人工智能)課程備課,過程中不斷嘗試從僱主、導師及企業AI顧問的多重角度,審視年輕一代於AI浪潮下的未來出路。美國哈佛大學近月研究發現,在資深職缺仍在上升的同時,大學畢業生就業率顯著下滑。AI對就業的衝擊,對於在校大學生來說,已是迫在眉捷的問題。

坦白說,作為僱主,AI的普及確實減少了筆者招聘畢業生或實習生的需求。在許多數碼化程度高的工序上,對於熟練運用AI工具的專家來說,AI產出效率與品質已超越大學生平均水平,而且管理成本更低。這意味着,過去大學生賴以在職場起步的書面知識及執行能力,其價值正被迅速削弱。因此學生必須轉變思維,不能再盲從過去經驗,而是要針對地磨礪那些AI難以取代的核心能力。

綜合自身經驗、與其他僱主的交流,及對AI底層邏輯的理解,筆者歸納出在AI年代,人類員工最應具備的6種通用能力。

1. 內驅力與想像力:

「麻煩製造者」黃金時代

過去,職場重視的是執行力,因為一個想法從誕生到實現,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然而,AI正把想法變為現實的成本壓至近乎零。一個市場部員工,過去可能要花一周時間構思數個宣傳方案;現在利用AI,半天就能生成數十個草案。於這種模式下,執行的價值被稀釋;稀缺的反而變成了源源不絕的好點子。那些擁有強大內驅力、腦筋靈活、勇於將想法付諸實行的人,將迎來黃金時代。

AI本身並無意志,其作用完全取決於使用者的指令與構想;沒有人提供輸入,它就是沒有用的。因此在僱主眼中,昔日那些因想法太多、不安於現狀而被視為「麻煩製造者」的員工,如今卻成為最寶貴資產。他們源源不絕的創意,正是驅動AI引擎、為企業創造獨特價值的關鍵。

2. 好奇心與學習力:

與AI老師終身共學

AI是史上最有耐性的老師,能24小時不眠不休解釋任何知識。在這個幾乎人人都能擁有私人導師的年代,個體知識量的差距將不再取決於教育資源,而是取決於好奇心的多寡。充滿探索慾、更願意和更懂得向AI提問的人,其知識累積速度將會是過去的數倍甚至數十倍。

此外,AI的一大弱點是無法像人類一樣,能夠從小量例子中觸類旁通。要令AI精通一個新任務,往往需大量數據和算力來重複訓練,成本高昂。相比之下,一個學習能力強的員工,能迅速適應新工具、新流程,其成長性遠超目前的AI。因此,若求職者能展示自己的快速學習能力,不少僱主還是會以人才儲備的角度投資。

3. 駕馭複雜性的能力:

在機率世界保持邏輯

AI生成內容的過程,並非基於嚴謹邏輯推理,而是依賴大數據中的相關性與機率。這導致雖然AI在簡單任務已超越大部分人類,但處理環環相扣的複雜任務時,表現仍不穩定。因為,假設一個複雜任務包含20個相互依存的步驟,即使AI完成每一步的成功率高達95%,惟其獨力處理整個任務的成功率也只有35.8%。這個成功率對企業而言,低得無法接受。

這意味着在可見將來,企業仍需要能駕馭複雜性的人才。無論是憑藉深厚的行業經驗、卓越邏輯思維,還是跨領域的整合能力,那些能夠將複雜任務拆解、規劃、監督並確保其順利完成的專才,其價值將因AI的局限而更顯珍貴。

4. 閱讀力與觀察力:

做好最後把關

過去的工作流程是「創作時間遠大於檢查時間」,但AI將此徹底顛倒。現在,生成一份百頁報告草稿可能只需數分鐘,但用人眼逐字逐句核實其準確性、修正「AI幻覺」所產生的錯誤,卻還是需要數天。

工作流程的瓶頸,已由創作轉移至檢查。於「人機協作」模式下,人類將更多扮演最後把關角色。能否快速閱讀、識別AI謬誤,對保證最終成果的品質非常關鍵。這使閱讀速度、理解能力及明察秋毫的觀察力,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5. 品味與審美:

超越數據的平均值

AI的選擇,是其訓練數據的平均體現。若缺乏優質、清晰指令,它產出的設計、文案或策略,往往趨向「最大公約數」的平庸。它懂得何謂流行,卻未必理解何謂美;它能生成符合規範的圖像,卻難以獨自創造觸動人心的藝術。

因此,擁有良好品味與審美觀的人才,將成為企業建立獨特價值和品牌識別度的關鍵。他們能判斷何者為更優設計、更佳的解決方案,並以精準指令引導AI,產出遠高於平均水準的作品。他們如同AI樂團的指揮,將AI的技術能力昇華為具獨特魅力的市場競爭力。

6. 人際互動的溫度:

無可替代的信任

歸根結柢,商業與社會始終是圍繞「人」而運作。人類在情感上,依然更傾向信任人類。於銷售、談判、客戶服務、團隊領導等講求同理心、親和力與信任的場景中,AI的回應難以取代人與人之間微妙而真誠的互動。親和力、幽默感、共情能力及面對面溝通技巧,這些「軟技能」的價值不降反升。

在一個愈發由數據和演算法驅動的世界裏,人性的溫度,將成為最稀缺也是最寶貴的資源。

作者是AI企業創辦人、大學AI課程導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關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