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讀食時光:來自清代的西餐:跟着《造洋飯書》煮噶唎

【明報專訊】近來為了對照某條資料,再次打開清末的中譯西餐食譜《造洋飯書》(Foreign Cookery in Chinese)。《造洋飯書》是本對讀者挺有要求的食譜;讀者除了要懂得食譜術語,還要看懂英文和清代中文——其實直至現在,我也未能把整部《造洋飯書》都讀明白。我需要的資料已查到了;不如我們一起挑戰一下,《造洋飯書》裏一道叫「噶唎」的菜式?大家能猜到「噶唎」是什麼嗎?
《造洋飯書》的西菜中譯
《造洋飯書》是一本身世很特別的文獻:它是西餐食譜,看起來只是普通家政讀物;但因為它是由英文譯成白話中文而成,而且出自外國來華傳教士高第丕(Tarleton Perry Crawford)太太高第丕夫人(Mrs. Martha Foster Crawford)之手,所以記載了很多當時候的外來詞和飲食文化,是現代漢語研究、中國研究的寶貴素材。這本書有數個存世版本,我讀的是由1866年的線裝本,由上海的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出版。
我們不妨先從《造洋飯書》的目錄,來聊聊它的研究價值。此書共收西餐食譜271則,分成19類,包括湯、魚、肉、蛋、小湯、菜、酸果、糖食、排、麵皮、樸定、甜湯、湯(同名)、雜類、饅頭、餅、糕,糕雜類,以及雜類(同名)。既有「湯」,為何又有「小湯」、「甜湯」?因為「湯」是soup,「小湯」是sauce,「甜湯」則是甜點用的醬汁;「排」是否「牛排」、「豬排」所指的steak?非也,「排」是pie的意思。「饅頭」會是饅頭嗎?不,是bread。「樸定」看起來不大好吃,其實是可口的pudding。我最喜歡書中的「地蛋」(potato)和「磕肥」(coffee),譯得非常可愛。
從以上這些字詞可見,高第丕夫人的翻譯方式,並沒有一致的原則;音譯、意譯並用,尤其以音譯為主。這樣的話,研究者就有很多可以追查的地方了,例如這些菜式有沒有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與高第丕夫人學習漢語的方法有何關係?高第丕夫人所用的字詞,是沿習當下語言習慣,或是由她自行創作;例如當時有沒有「麵包」這個概念,她又為何沒有把butter譯成其他譯者用的「白塔油」,而改用了「奶油」?這些字詞如何為後來譯者所傳播,為何沒有沿用至今?
誰來煮「洋飯」?
這本以中文為主的西菜食譜,其實為誰而寫,想教誰做「樸定」,泡「磕肥」?高第丕夫人為《造洋飯書》撰寫了一篇篇幅不長的英文前言,解釋她的出版目的。她認為《造洋飯書》的目標讀者是foreign housekeepers(外國管家)和native cooks(本地廚師),希望可以教導本地廚師,如何煮出符合外國人口味和用餐習慣的菜式。這樣看來,《造洋飯書》其實是本指導不懂英文或外國飲食文化的華人廚師,如何做西餐的工具書。
如果點餐的人不懂中文,烹飪的人卻不懂英文,他們該怎麼表達自己的意思?高第丕夫人為每個食譜寫上編號,並在書末列出一個中英對照和附上編號的索引,讓雙方可以靠編號來溝通。例如,我不懂中文,想吃蘋果批;於是在索引中找出apple pie 120,然後寫120給不懂英文的廚子看。廚子就可以按着120,找出「平果/花紅排」(「平果」即「花紅」,也是當時apple的中譯)來做了。
外來飲食文化開花結果
嚴格來說,高第丕夫人不是《造洋飯書》的作者,而是它的編撰者與譯者;因為這些食譜並非為高第丕夫人所創作,而是由她取自standard authors on the culinary art(烹飪技藝的專業作者)。她雖沒有創作食譜,但在原有食譜上,調整了食材、廚具的安排,簡化烹飪過程,以配合本地語境,是協助外來飲食文化在地化(localization),讓西餐在華人社會中開花結果的重要一環。
我們會一起做的「噶唎」,編號為57;對照索引後,就知道是curry,即是咖喱了。高第丕夫人的食譜是這樣的:
作噶唎、不論什麼肉均可,用雞肉的多。把雞切開、煮熟後、將雞放在鏊盆、加些原湯、奶油、再滾。先預備一中匙噶唎粉、半茶杯飯、一大匙麵、一大匙奶油、一茶杯原湯、半小匙鹽調和、澆在雞上,再燒十分時候、吃時、另外預備飯、用這個雞、澆飯吃。
若與另一部同樣是出版於19世紀的中英雙語食譜The Oriental Cook Book中的「噶唎雞」Curried Chicken對讀,我們可以大致明白,高第丕夫人簡化食譜的方法,在於減少食材和烹飪步驟:
雞一隻切塊,鹹豬肉五六片、葱頭一個、鹽一些。做法、將雞與別物一同放在罐內、用冷水合雞肉取平、用慢火煮疏。另將噶唎粉一大匙、用冷水調漿、放在湯內、一同煮十分鐘,把雞肉放在盆中、湯要取出葱頭、倒在雞上、吃的時候、要與飯同吃。如嫌太辣,則噶唎粉可以少用些。
《造洋飯書》版本咖喱雞,不放西菜譜常用的鹹豬肉(salt pork)和葱頭(即洋葱,onion),感覺非常簡陋;猜想是因為高第丕夫人的中國居所附近,不易取得這些食材使然。我也不是住在市中心的,跟高第丕夫人的一樣,不強求額外食材了。洋葱倒有一個,可以湊合。
高第丕夫人曾在前言中說,這些食譜本來只是她整理來自用的筆記;想不到朋友都想向她要一份,因而有了正式出版的念頭。我們永遠不要輕看一頓晚餐、一匙調味料;因為在歷史的因緣際會下,一個人的小意念、小習慣,有時候能形成一股文化潮流,帶來超乎想像的影響力。
噶唎(咖喱雞配白飯)。食譜
【材料】(2人份)
‧雞件(連皮,帶骨)……約400克
‧咖喱粉……1茶匙
‧洋葱……半個
‧麵粉……半湯匙
‧牛油……1湯匙
‧白飯(煮雞肉用)……約60克
‧清水、鹽……適量
‧白飯(配餐用)……適量
【做法】
1.雞件洗淨;洋葱去皮,切條
2.以清水煮熟雞件和洋葱。水量剛剛浸過雞件即可
3.把熟雞件和洋葱移至煎鍋,加入半湯匙牛油、小量煮過雞件的湯汁,拌煮至焦香
4.把咖喱粉、白飯60克、麵粉、半湯匙牛油、1茶杯湯汁拌勻,以鹽調味,做成咖喱醬
5.咖喱醬下煎鍋,與雞件拌煮約10分鐘。如水分太少,可添加湯汁
6.於白飯上澆上咖喱雞即成
作者簡介: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終日流連中外飲食書寫,追憶文字食光。著有《食字餐桌》、《小食部》等。臉書專頁:食字餐桌。
文、圖˙ 鄒芷茵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