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知多啲:揪出力弱症 提前防範肌少症

【明報專訊】肌少症是導致長者跌倒的常見元兇。中大醫院老人科專科醫生何韻施指,肌少症與肌肉流失有關,除了肌肉力量減退,肌肉質量亦見下跌,導致肌肉萎縮,影響自理及活動能力,平衡力變差,增加跌倒風險。
肌少症前期狀况
肌少症主要靠運動和營養攝取改善,「但若肌肉大量流失才開始鍛煉,想回復到以前一樣並不容易,所以現在提倡提早檢測、提早留意問題,別待肌肉流失後才處理」。2019年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AWGS)提出「力弱症」(又稱「疑似肌少症」)的概念,並列出相關的測量指標。力弱症是肌少症的前期狀况,肌肉量未見減少,但肌肉力量開始減弱,何韻施指,「人到中年約40、50歲,如果沒有保持運動習慣、均衡飲食,有可能出現肌力不足」。
肌少症徵狀相對容易察覺,如利用雙手拇指及食指圍成圈後套在小腿最寬的位置,若可完全圈住而且手指重疊,表示肌少症風險較高;相較之下,力弱症未見明顯肌肉流失,較易受忽視,「可能當事人覺得只是近期沒運動、睡眠質素較差而不夠力,但長時間不處理,有可能演變成肌少症」。AWGS就力弱症訂出測量指標,在肌肉量正常下可透過手握力檢測肌肉力量,若女士手握力少於18公斤、男士少於28公斤,反映肌肉力量不足;在體能表現上,用多於12秒完成5下在椅上坐下站立的動作,又或步行6米的速度低於1米/秒,表示體能表現較弱。只要肌肉力量或體能表現其中一項結果較弱,就可能出現力弱症。
長期病患高危
除了上述測試,如果步行或者重複做某些動作時,感覺沒以往順暢或時間減少,亦要多加留意。另外,本身有長期病患,如心臟病、糖尿病等人士,較易出現力弱症甚至肌少症。
40歲或以上人士,每年平均流失1%至2%肌肉;但力弱症、肌少症的人,肌肉流失速度更快,跌倒風險更高,需要提早預防。即使出現力弱症,只要控制得好,不一定會演變成肌少症。何韻施指,預防力弱症,離不開營養攝取與運動。
1.攝取蛋白質:每日所需蛋白質為每公斤體重乘1至1.2克,以體重50公斤為例,每日需攝取約50至60克蛋白質,即約手掌般大分量,雞胸肉、雞蛋、三文魚、牛奶都富含蛋白質
2.運動:建議多做阻力訓練,可配合橡筋繩,或以水樽當啞鈴,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或在椅上練習坐下站立,鍛煉下肢力量,大約每星期2至3次,每次20至30分鐘;最理想加上帶氧運動,促進心肺功能。對身體狀况較好人士,踩單車、游泳都是不錯的阻力訓練
3.補充維他命D:血液中維他命D不足,會使肌力下降。香港普遍成年人都攝取不足,建議多曬太陽或服用補充劑,每日約800至1000 IU
[健康]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訓練平衡力 心肺 肌力 長者運動班到戶服務 (2025-0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