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力度 數率 節律 體狀 解構寸口脈奧秘

發佈於

【明報專訊】切脈是中醫最傳統、最具特徵的診法。傳說「引線診脈」是用三根琴弦般的線,從皇族或貴族婦人病者腕部引出寢帷之外,從線動狀態診脈以知病情,實為荒謬。

脈診是中醫四診望、聞、問、切診法之一,臨牀有特定病理生理學意義,不可視作玄妙之術,需要認真學習,細心體悟,反覆對比驗證,才能掌握它所表達的病理和生理學意義。

現代醫學有多種多樣生化、物理儀器去檢測生命和疾病表徵,而診脈僅僅依靠指頭觸覺,究竟動脈搏動如何反映複雜的生理病理狀態呢?今期,我們就要揭示「寸口脈」中隱藏的奧秘。

在腕部橈骨莖突下緣的橈動脈上,用中指指蹼定「關位」,食指定「寸位」,無名指定「尺位」,這就是「寸口脈」中「寸關尺」的位置(見附圖)。「獨取寸口」是中醫最常用的脈診方法,與其他診脈法如三部九候法、寸口人迎法、寸尺法、十二經動脈診法等均有所不同。

雙手寸、關、尺 對應不同臟腑

獨取寸口是公認最有臨牀價值的脈診方法,不僅是橈動脈搏動顯著又便於檢查,更重要是其特殊的「獨立」部位。脈學上,記載左側寸、關、尺,分別診察查心、肝、腎位置;右側寸、關、尺為診查肺、脾、命(命門即右腎)位置。

在一根動脈血管上,竟劃分屬於不同臟腑,實難令人信服。古今中醫卻固守此法,難道真有什麼道理?

原來,寸口位上、中、下,相應對照胸(心與肺)、上腹(脾胃、肝)及下腹部(腎與腸)的組織結構,中醫學稱為上、中、下三焦。反映了生物全息論的思維方式,即以小窺大體,任何一個獨立的局部(如寸口)應該是整體(體腔內主要臟腑)的縮微。就像足底按摩,足底不同部位代表某一個臟腑組織;同一道理,耳朵也「濃縮」了全身不同組織結構。這貫徹中醫學有諸內必形諸外的理論。

按壓力度分三級 反映正氣盛衰

中醫切脈根據指腹(觸覺最敏感部位之一)按壓力度分上、中、下三級。輕按即摸得清晰脈搏稱為「浮脈」,重按乃得稱為「沉脈」,推筋至骨乃得是「伏脈」。浮脈反映外感性疾病初期,後兩脈提示是疾病慢性期、遷延期。如果脈搏「柔和有力」是正氣未衰,提示人體免疫力、抗病力、康復力尚未削弱;反之「軟而無力」,則代表正氣虛弱了,謂之弱脈或虛脈。

脈象數率 診斷病勢緩解或亢盛

脈象數率,古人多以「一息」(即一呼一吸)計算跳動次數,以「遲」、「數」、「疾」等區別,代表疾病性質屬寒或熱證,或病勢緩解或亢盛的表象等。

脈的節律,反映心臟每次舒張與收縮的跳動規律。正常狀態是沒有間斷、延緩或提前,且力度均衡。如有異常,可能在不同數率中出現不規則停跳,出現「結、代、促脈」;如脈動混亂,毫無規律,則稱「三五不調」是為預後嚴重的「危脈」。瀕危時還可見到極度微細無力,脈學稱為「脈微欲絕」或「似有似無」。

體狀最難辨識 從血液流體學分析

最難辨識的是脈搏「體狀」,即脈搏搏動的形狀、態勢、狀態。

如果從脈管充盈度區分,有「洪脈」和「細脈」,前者反映血流旺盛,血量充沛,脈道寬大;後者則反映脈管較細,血量較少。前者多見於熱病急性期、高峰期;後者多見於大病後之恢復期,或消耗性疾病。

若從血液流體學分析可見有「滑脈」與「澀脈」。滑反映血流流動滑利;澀則代表血流滯澀,古人形容滑是往來流利、如盤走珠;澀如「輕刀刮竹」,流動艱難。月經前期可見滑脈,孕期母體與胎兒需充沛多量、快速的血供,滑脈與數脈經常並見,呈「滑數」之脈,這是符合孕期生理特徵。

從血管緊張度區別的有「弦脈」,古人描述是「端直以長,如按弓弦」,說明脈管硬實又兼柔韌,堅實與柔和兼見,常反映血管硬化、血壓增高,或緊張、憤怒之時態。而「緊脈」則是脈道如絞索之繩,搏鬥又翻轉指下,古人形容有左右彈指之感,這是外部嚴寒侵害人體或人體正氣與病氣格鬥之象。

脈象顯示不同病因病理

古人載有24種或28種脈象,分別是從顯現部位、數率、節律、搏動力度、血管柔和度、流體力學、血流充盈度等方面探尋分析,加以比較。這就不難理解,寸口脈可以獲得很多種身體信息。但需要經過嚴格訓練及反覆體驗才能獲得真正、精準信息,從而完整、正確地診斷。

《素問•脈要精微論》十分強調臨牀診斷要「四診合參」,不可偏廢。現代中醫都謹慎地執行脈法規責,不僅四診合參,還密切結合現代醫學檢測指標,使診斷達到更佳水平。

脈法反映的生理病理信息十分重要,甚至關係到危急重症的即時或預後判斷,如心肺機能、休克等決斷,絕不可忽視脈診。例如慢性病如胃脘痛,脈弦會考慮肝氣犯胃;沉而無力考慮脾胃虛弱;沉遲則是脾胃虛寒;沉細是脾胃虛弱等。同一病症,脈象不同顯示不同的病因病理,會使用截然不同的方藥或經穴,直接關係到治療效果。

東漢醫學名家張仲景批評某些醫生診脈時「動數發息,不滿五十」,診脈草草行事,「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脈學是不容忽視的。

文:孫外主(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訪問教授)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