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林衍宏:海洋經濟會是香港新出路嗎

【明報文章】當「低空經濟」成為施政報告的新寵,「海洋經濟」這個早於2003年已納入國家戰略的概念,卻在港鮮有落地。近年雖屢見智庫倡議與媒體關注,但在普羅大眾眼中,它仍像一艘停泊在遠洋的船——看得見,摸不着。其實,海洋經濟可能是香港面對經濟轉型壓力與區域競爭之下,一個被忽視的出口。
根據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定義,「海洋經濟」是配置與利用海洋資源的一系列實踐活動,涵蓋智能航運、智慧港口、綠色能源(如海上風電、潮汐能)、海水化淡、海洋生物醫藥、海上旅遊、高端裝備研發與製造、海洋金融保險等新興產業。2003年《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發展海洋經濟」為振興經濟的重大措施。自2012年,「建設海洋強國」目標被寫入十八大報告成為「兩個100年」國家願景以來,海洋經濟從未缺席於「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等國家發展藍圖。
港地理位置佳配套完備 有利發展海洋經濟
在這些政策背景下,香港具備發展海洋經濟的天賦優勢。香港位處中國南海交通要道,面向東南亞與太平洋,是連接內地與全球的海洋樞紐。本地港口設施完備,擁有深水泊位、現代化碼頭及高效的物流網絡,形成完備的航運生態。更關鍵的是,香港長年累積的航運專業服務,如海事法律、保險、融資、報關與物流管理,構成亞洲區內少有的高端航運服務產業鏈。根據貿發局資料,貿易與物流業佔本地經濟產值五分之一,海運在其中居核心地位。此外,本港科研與人才基礎雄厚,聚集眾多航運科技、環境監測、船舶工程與AI應用專才,為智慧港口、海洋裝備與數字治理提供堅實支撐。
2023年底運輸及物流局發表《海運及港口發展策略行動綱領》,提出推動港口智能化與綠色轉型,進一步鞏固香港航運優勢。然而,香港若想由傳統轉口樞紐進階為海洋經濟創新中心,仍需跨出既有框架,真正將「以海為策」納入產業政策核心。
相對而言,大灣區其他城市早已超前部署。廣東省早於2021年啟動《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由政府牽頭推動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應用於港口與海洋裝備研發;2022年南沙港自動化碼頭投入運作,能夠全天候無人值守。珠海、深圳亦積極發展高端海洋裝備與智慧港口,尤以珠海「雲洲智能」為例,其研發的無人船艇廣泛應用於測繪、水質監測與海上養殖,當地更建成全國首個經「船級社」認證的萬山無人船測試場。
港不缺人才 缺應用場域政策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雲洲智能」創辦人張雲飛正是香港科技大學出身。這再次提醒我們:香港並不缺人才與研發能力;缺的是應用場域與政策突破。本地創科企業難以取得海上試驗許可與數據支援,技術「無水可試」,成果「無岸可泊」,使不少初創項目最終將成果落戶珠海、深圳。
香港若繼續缺乏海洋經濟統籌機制,政策分散、場地匱乏、公眾理解不足,長遠將錯失整個區域產業的制高點。
政府應主動佈局發展海洋經濟
與其旁觀,不如主動佈局。筆者建議政府盡快成立「海洋經濟工作組」,整合創科、運輸、環保等部門資源,建立跨部門協同治理機制;規劃近岸水域作為「監管沙盒」,讓創科企業得以試驗、測試原型與控制風險;設立「藍色創科基金」,針對智慧船舶、水下機械人、海洋監測平台等具潛力領域,提供起步資金;並與珠海、中山、深圳合作建立「海洋經濟走廊」,提升灣區整體競爭力。「粵港澳遊艇自由行」構想多年未果,正好作為區域融合的示範項目,重振香港海上旅遊體驗。假如未來的香港,市民可搭乘電動無人渡輪往返馬料水與印洲塘、科研團隊在西貢海域測試新型空海協同系統、遊艇船主從中山駕駛帆船到香港黃金海岸度假,那麼海洋經濟將不再只是遠景,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未來日常。
過去香港「靠海而興」,今天香港應「以海為策」,以科技引領、制度賦能、國際視野、產業轉型為主軸,發展屬於自己的「海洋經濟引擎」——不僅是為了抓住機遇,更是為了在未來經濟競爭裏保有一席之地。
作者是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博士生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衍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