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Emil Avdaliani:中東國家尋求平衡外交 俄羅斯被視有效平衡器

【明報文章】儘管俄羅斯於敘利亞遭受損失,但它在中東各地卻愈來愈受歡迎。
自2024年底敘利亞阿薩德王朝(Assad dynasty)倒台,以及伊朗在與以色列短暫交戰之前和其間的相對衰弱,俄羅斯於中東的地位似乎已顯著降低。然而近月事態證明,俄國在中東之影響力是更為持久的。4月,俄羅斯與阿曼簽署了建立免簽證制度的協議。該次阿曼君主海賽姆(Haitham Bin Tarik Al-Said)的訪俄之行引人注目,因為俄羅斯總統普京與他見面,是兩國雙邊關係歷史上的首次國家元首會晤。
同樣在4月,卡塔爾君主塔米姆(Tamim Bin Hamad Al-Thani)訪問莫斯科,其間他與普京會面討論雙邊經濟關係和區域地緣政治發展。類似的,8月初阿聯酋總統穆罕默德(Mohamed Bin Zayed Al-Nahyan)到訪莫斯科,跟其俄國同行商談貿易、投資和地區發展。
俄經濟重新定位 阿拉伯國家迎機遇
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CC)的成員,有它們各自的理由跟俄羅斯發展更緊密關係。GCC視烏克蘭戰爭為一場遠方衝突,它選擇走一條中間道路,避免疏遠任何一方。有鑑於此,GCC觀察到俄羅斯是如何轉向「全球南方(Global South)」。
與此相關,俄國經濟的重新定位,對富裕阿拉伯國家提供了機遇——後者正積極推動在構建「後石油經濟(post-oil economy)」的各自框架內,實現更多元化的經濟關係。這需要新的合作伙伴,及有經驗之大型參與者的投資——俄羅斯被視為如此的其中一個強權。例如,GCC國家看到俄國在農業、交通發展等方面的經驗。
即使在敘利亞,莫斯科也成功重拾勢頭:俄羅斯傳媒報道,大馬士革對於俄方軍警重啟在敘利亞南部省份巡邏表達了興趣;阿拉伯傳媒也有報道稱,俄方已同時恢復了於敘國東北部城市卡米什利(Qamishli)附近巡邏。這些舉措都是在敘利亞外長希巴尼(Asaad al-Shibani)訪問莫斯科之後實行的,跟大馬士革限制以色列軍事活動的努力有關。整體而言,此舉為俄方保留它在敘國兩個軍事基地的軍事存在(military presence)而鋪路,由此也為俄國保持在地中海東部的力量。
俄伊合作 聚焦國際南北運輸走廊
與伊朗持續合作,是俄羅斯不間斷地參與中東事務的另一面向。雖然伊朗領導層對於莫斯科在最近以色列對其發動戰爭期間保持距離感到不滿,但兩國仍然堅定致力於進一步擴展雙邊聯繫,尤其是在軍事領域。德黑蘭與莫斯科之間的其中一個核心紐帶,是它們的「反西方主義(anti-Westernism)」及追求多極世界秩序(multi-polar world order)——這在今年初簽署的雙邊全面協議中顯而易見。不過,在更為實際的層面,國際南北運輸走廊(INSTC)——連結俄羅斯城市與伊朗港口以至印度洋的龐大路線——於地緣政治上遠為重要。
儘管伊朗與以色列短暫交戰之後中東動盪不安,惟INSTC的工作繼續推進。今年初,俄羅斯達成了幾項與該走廊相關的協議,其中尤為突出的是「2025年俄羅斯與伊朗路線圖(Russia-Iran Roadmap 2025)」,此文件涉及德黑蘭與莫斯科承諾完成尚未完工的「拉什特-阿斯塔拉(Rasht-Astara)鐵路線」。最近的統計數據顯示,INSTC沿線貿易正在擴張:俄羅斯當局報告稱,2024年通過該走廊的貨運總量增加19%,相當於約2690萬噸。
俄羅斯也加強了與中東國家在諸如民用核能合作領域的接觸。伊拉克原子能委員會接近與俄羅斯簽訂有關和平使用核能發展的合作協議草案,其中涉及建設用於發電的核反應爐。此項最新公告,是在兩國之前簽署4份觸及能源合作的備忘錄之後所發布。
俄改接觸方式 視角更具區域性
在雙邊接觸之外,俄羅斯的方式也包括過往時期所缺乏的、更為區域性的視角。今年較早時候,俄國領導層宣布將邀請阿拉伯國家聯盟所有領袖和秘書長,參與10月舉行的首次俄國與阿拉伯峰會。俄羅斯沒有提出解決中東持久衝突或困擾該區之經濟困境的框架;莫斯科之外交政策仍然保持靈活,不受常常煩擾西方政策的道德因素所束縛。
對俄羅斯來說,中東依然是其重新調整(recalibrate)外交政策和商業聯繫的核心;自1990年代以來,俄國都主要聚焦於歐盟以至整體西方世界。然而,俄羅斯既不渴望也沒有足夠資源成為中東的中心力量。莫斯科正利用在中東國家之間日益流行的看法:尋求更為平衡的外交政策。隨着美國在該地區擁獨有(exclusive)影響力的時代告終,這為莫斯科開闢了廣闊的機會前景。從土耳其到海灣國家到伊拉克,乃至以色列,皆藉不同形式尋求俄羅斯的參與。在多極時代(age of multipolarity),莫斯科被中東強權視為抗衡其他大國的有效平衡器(effective balancer)。
(作者聯繫:社交媒體X帳戶「@emilavdaliani」)
(編者按:文章原文為英文,由本報翻譯成中文,原文可掃描二維碼或參閱「明報新聞網」觀點頁面;標題為本報編輯所擬,原題為「Russia’s Return to the Middle East」)
作者是格魯吉亞歐洲大學國際關係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Emil Avdaliani]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Emil Avdaliani:Russia’s Return to the Middle East (2025-0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