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朱岳峰:以「助推」溫和方式 增加自願退休儲蓄

【明報文章】「助推」這一行為經濟學概念,由Richard Thaler和Cass Sunstein推廣普及。它通過巧妙調整選項呈現方式(即「選擇架構」),在不限制自由或強制行動的前提下,促進更優決策。
於退休儲蓄領域,「助推」策略利用人類慣性、「拖延症」和現狀偏好等行為特質,有效提升計劃參與率和供款額。自動參保是典型範例——員工在入職或開立工資帳戶時,即默認加入退休儲蓄計劃(通常按預設比例,如薪資2%),但可隨時選擇退出。通過利用人們傾向維持預設選項的慣性,該策略在西方國家顯著提高了參與率和自願供款額。另一常見策略是自動增幅機制:在設置供款上限的前提下,逐年(如1%)或隨薪資調升(如3%)提高僱員供款比例,同時保留退出選項。西方社會研究證實,其提升儲蓄效果顯著。
監管立法文化認知 「助推」三大障礙
本港強積金制度雖要求強制供款,卻難以完全保障老齡化人口的財務安全。商業場景中的「助推」策略,可彌補這一缺口;但實施默認參保或自動增幅等方案,仍面對重大挑戰。首要障礙是監管審批:任何涉及私人養老金產品(超越強積金的自願供款或年金計劃)的預設選項或自動功能,均須獲得明確監管許可。這既是為確保資訊披露合規、防止不當銷售,也因為默認設置可能被視為損害「知情同意」原則,須接受《證券及期貨條例》或《銀行業條例》審查。
其次,需克服立法程序:新法規必須經立法會審議,這個過程包含冗長的公眾諮詢,及吸納僱員、金融機構、監管機構等利益相關方的意見,進展緩慢且易引發爭議——必須在捍衛香港自由經濟原則與勞動者保護間尋求平衡;即便保留退出選項,仍可能被質疑具強制性。
第三重阻力來自文化認知:在香港自由市場環境下,民眾普遍偏愛房產等靈活投資,而非鎖定式養老金;即便退出方法便捷,預設選項仍可能被視作對財務自主權的限制。
「助推」顯著影響退休準備
持續提升私人儲蓄額
為探索「助推」策略潛力,我們的研究團隊(註)對290名香港中年在職人士開展「全因數實驗」。通過歷時兩年的3輪數據蒐集,對比了「助推」策略與金融教育、養老金預測兩種傳統干預措施的效果。在實驗性的「助推」情境中,我們僅邀請參與者開立新銀行帳戶,並設置自動儲蓄轉帳,全程保持自願參與。結果令人矚目:「助推」策略在影響退休準備整體表現,及持續提升私人退休儲蓄額方面,效果最顯著。具高風險承受能力之參與者的月均自願供款額,更提升逾1500元,與強積金強制供款水平相當。
鑑於自願情境下的顯著成效,有理由預期商業場景的默認參保和自動增幅等策略,將產生更強影響力。筆者希望此實證研究,能夠推動政策制定者考慮這些策略。我們建議政府啟動立法程序,允許商業銀行對自願退休儲蓄產品實施「助推」策略。若得以推行,這種低成本方式,將顯著提升本港老齡化人口的財務保障水平。
註:獲特首政策組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編號2023.A3.038.A5.23A)資助
作者是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商科團隊助理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朱岳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