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陳頴峯博士:DAT 數字資產財庫:上市公司財庫管理新浪潮

【明報專訊】近年全球資本市場掀起一股數字資產配置的熱潮。數字資產財庫(Digital Asset Treasury),簡稱DAT,是指企業有系統地將加密貨幣、穩定幣等數字資產納入財務管理架構的做法。這種新的財庫管理模式,改寫了傳統企業資產配置的規則。其中,最早高調宣布實行DAT的公司,應數商業軟體公司MicroStrategy(美:MCSAP),這公司自2020年起大舉購入比特幣,截至2024年累積持有21.4萬枚,價值約150億美元,佔公司總資產比例達85%。公司總裁Michael Saylor更公開表示,將比特幣視為「企業資產負債表的終極防禦工事」。
今年8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創立的特朗普媒體科技通告一項重大決策:與全球首十大加密貨幣交易平台Crypto.com達成戰略合作,動用1.05億美元公司資金購入平台代幣CRO,建立企業專屬的數字資產財庫。這項決策不僅引發市場關注,更顯示出DAT已從一小撮公司的出位行徑,演變成部分上市公司財庫管理的戰略方向。
DAT對上市公司估值產生深遠影響,最直接的表現是創造出所謂的「加密資產溢價」效應。根據彭博2024年的數據分析,MicroStrategy的股價與比特幣價格的相關性已達0.82,遠超過其本業業務對股價的影響力。這種現象導致華爾街分析師不得不調整傳統估值模型,例如摩根士丹利2021年的研究報告,分析師在特斯拉估值模型中特別考量比特幣持倉價值,當時估算其貢獻約8%的目標價上修空間。
DAT非只有好處 股價隨加密幣波動
然而,DAT並非只有好處。2022年當比特幣價格暴跌65%期間,MicroStrategy股價同步重挫71%,跌幅遠超過納指整體表現。根據摩根大通2023年4月發布的專題研究,當企業加密資產持倉超過淨資產20%,股價波動率比較行業平均高出42%(基於37家上市公司樣本)。為應對此風險,部分上市企業如美圖(1357)在2023年中期報告中披露,通過購買芝加哥商品交易(CME)的比特幣期貨合約進行對冲,使其股價與加密市場的相關性Beta值從1.2降至0.9。
監管不確定性也是DAT面臨的重大挑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Coinbase質押服務的訴訟案,導致該公司單日市值蒸發31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媒體在宣布CRO財庫計劃的公告中,多達17次提及「波動性風險」,反映出上市公司對於監管環境的高度警覺。對於香港市場而言,DAT趨勢帶來的啟示值得深思。雖然目前香港尚未出現有上市公司如MicroStrategy般激進的案例,但相關發展仍需要密切關注。首先,香港財務報告準則(HKFRS)尚未就加密資產的會計處理作出明確規範,企業若考慮跟進DAT策略,必須提前做好財庫規劃。其次,面對港股市場的散戶投資者,需要加強要求上市公司有關DAT對股價影響的資訊披露,以保障投資者權益。最後,監管機構需留意部分企業或透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架構,如特朗普媒體與Yorkville Acquisition的合併案例,繞過規避傳統IPO的審查程序。
展望未來,DAT正在重塑企業財庫管理的規範。成功的案例顯示,當DAT與清晰的資金策略、嚴格的風險管理相結合時,確實能夠創造持續的市場溢價。然而,對於投資者而言,關鍵在於辨識企業推行DAT戰略的真正意圖:是著眼於長期價值儲存,還是僅為短期市場炒作?在評估相關企業時,投資者應特別關注兩個重要指標:企業持有數字資產的「鏈上透明度」,以及管理層應對市場波動的「風險管理能力」。只有在創新與風控之間取得平衡,DAT才能真正發揮其戰略價值。
亞洲金融科技師學會副主席 科大、港大專業進修學院兼職講師
[陳頴峯博士 金科育律]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黃雯怡:建滔積層板上望14元 (2025-09-23)
李銳博士:如何用AI財務 承載人文溫度? (2025-0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