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過來人說:情緒病≠不開心 認清患者心路歷程

發佈於

【明報專訊】近年學童自殺率急增,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張嘉希指出,雖然孩子的情緒健康問題逐漸進入大眾的焦點,但他認為,大部分人對於情緒病的了解,仍然是比較片面,「很多人覺得,情緒病就是不開心吧,都是因為他們抗壓能力差,所以便用了極端方法去宣泄。但其實很多時,原因都不是這樣的」。

他亦明白,香港是個競爭激烈的城市,父母有「望子成龍」的心態很正常,而有些時候,孩子在學習上,也確實需要外在的推動力,惟家長亦不能忽略小朋友的情緒警號,「真的是扭計、百厭、反叛嗎?」他期望,公眾能認清情緒病患者的心路歷程,「究竟他遇到的困難,是否他所想的?他的無動力,跟大家口中的『懶惰』都一樣嗎?情緒低落,是否等同於普通的不開心呢?」

找信任的人傾訴 撐下去就有希望

對於一些正受情緒困擾、感到絕望,甚至萌生死念的年輕人,嘉希作為過來人,有以下的一番話︰「或許撐下去是很痛苦的,但至少還有一絲絲希望,如果你現在選擇放棄生命,就肯定什麼可能都沒有了。我聽說過,人有自殺的衝動,只不過維持很短暫的時間,若能撐過那幾十秒,就未必真的會實行。想想這個世界,有沒有任何東西值得你留戀呢?找得到,可能這就是幫你撐過去的一個關鍵!」他又建議大家找一兩個值得信任的人去抒發感受,縱然對方未必可以提供實質幫助,但有人替自己分擔、陪伴左右,都是十分重要的。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72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精神健康:張嘉希走出情緒陰霾 獲傑出少年獎 立志當精神科醫生 為同路人撐傘 (2025-09-23)

創辦30年:傑出少年選舉 鼓勵服務社會 (202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