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從心做起的教養:6招提升親子精神健康

【明報專訊】隨着新學年開始,香港的中小學生又要過上繁忙的學習生活。然而,這個開學月也伴隨着一些令人心痛的新聞,尤其是學生自殺的事件,讓我們不得不思考精神健康的重要。因此,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應該重視精神健康,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支持和理解的環境。
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是最能夠幫助孩子提升身心健康狀態的人。首先,家長要先多關注自己的精神健康,筆者一直深信有能力去照顧別人,先要懂得照顧自己。從關愛自己中,樹立一個榜樣,令孩子知道情緒有高有低是正常不過的事情,最重要是懂得察覺及接納自己的情緒,並學習如何表達情緒、面對壓力及建立支持系統。其次是家長應帶頭及引導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均衡飲食、有規律的睡眠模式、做運動、適量地曬太陽、有質素的社交生活,以及減少使用電子產品、社交媒體等。除此之外,家長應該建立一個開放的溝通環境,每天預留與孩子情感交流的時間,讓孩子有安全感,並願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擾。當孩子面對學校的壓力或人際關係的挑戰時,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可以讓孩子更容易克服困難。
靜觀、深呼吸、齊哼唱 增進聯繫
事實上,親子共同活動對提升身心靈健康大有裨益,既能增進彼此聯繫,又能加強家庭凝聚力,同時提升免疫力、紓緩生活壓力。以下的親子活動建議,尤其首3項,既毋須花費金錢,也不用太多時間,簡單易行,持之以恆必見成效:
1. 專注當下:透過靜觀練習,家長和子女可以一同學習如何專注於當下。例如閉上眼睛,聆聽周遭環境聲音的出現及消失;細心觀察並記憶某件物品的外表,然後合上眼睛再回憶該物件的外表;或是給予對方一個深深的擁抱,用心感受當中的肌膚接觸與體溫。
2. 呼吸練習:簡單的深呼吸練習有助子女放鬆。家長可以教導子女作「方形呼吸法」,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快速情緒穩定方法。呼吸時跟隨4個循環步驟:吸氣、閉氣、呼氣及閉氣,每個步驟都想像着正方形的其中一邊,並在心中數4下,數完即進入下一步驟。
3. 親子一起哼唱(humming):很多人在洗澡時心情特別放鬆,不期然會哼唱。研究發現,哼唱是紓解壓力和焦慮的簡單方法,就如初為人母的媽媽哼唱安撫寶寶入睡一般。家長和子女可以選擇輕鬆時段,如用餐前後或睡前,播放悅耳愉快的旋律,一同隨着音樂哼唱。
4. 森林浴:親近大自然對改善精神健康極具成效。家長可以帶子女到公園、草地或郊野公園漫步,感受大自然的氛圍,觀察周圍的花草樹木和小動物。
5. 共同運動:無論是散步、跑步還是親子一起做瑜伽,運動不僅能增進健康,也能促進親子之間的交流。
6. 藝術創作:繪畫、手工藝或音樂創作都是表達情感的好方法。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參與這些活動,分享彼此的創作,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連繫。
文:馬學駿、黃語恩
作者簡介:夫妻育有兩名女兒,將靜心及善養的理念融入親職中;熱愛走訪自然及推動身心靈健康活動。著有《陪孩子學靜心 從心做起的教養》及《生命行者-生命教育教材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72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言語自聊:用心,永遠比知識重要 (2025-09-23)
家庭有教:「追落後、補傷痕」的疫後一代 (2025-09-23)
華德物語:最後的相伴時光 (2025-09-23)
媽媽維特:不一樣的爸 (2025-09-23)
窗邊的小荳荳:課金就能過關? (2025-09-23)
簡易廚房:電飯煲方便餸——蘿蔔燜牛肋條 (2025-0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