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華德物語:最後的相伴時光

【明報專訊】這次回港之旅的後續故事,是我們把久病的華德婆婆接回家中,好讓她在餘下的寧養日子裏能與我們相伴。事情緣於5月底,華德婆婆的腦瘤再次復發。送院後,醫生告訴我們,這次電療結束後將不會再安排任何治療,並開始轉介她進入寧養階段。簡單來說,她所剩的日子已不多,我們必須好好珍惜相處的時光。
兄妹回港讀書vs.接婆婆德國同住
收到消息時,我心中浮現了許多方案,包括帶兩兄妹回港讀書,好讓他們能在餘下的日子裏多陪伴婆婆。因此,在暑假前夕與指導教授的面談中,我坦誠地表達了當時的難處,也提到若未來一年需要留在香港,我依然希望能繼續學術研究。幸運的是,馬城大學的教授們非常體諒,表示願意將會議改為視像方式,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地兼顧家事與工作。除了回港的計劃外,我亦想過,是否能為華德婆婆申請長期探親簽證,帶她來德國與我們同住?當時各種念頭不斷湧現,我懷着忐忑的心情帶着兩兄妹登機。無論如何,我們必須先趕到她身邊,一邊蒐集各方資訊與意見,一邊把婆婆的身心照顧好,再從中揀選最合適的方案。
化身「左右門神」搶着推輪椅
華德兄妹雖然只有8歲與10歲,但體格結實有力。外出時,他們總搶着推輪椅,或者化身「左右門神」,幫助婆婆出入。回到家中,他們看着我像照顧女兒般照顧婆婆。最初,華德妹妹難免有些吃醋,會問我:「媽媽,為什麼現在總是要我等待?為什麼婆婆總是優先?你什麼時候才能再帶我出去玩?」我耐心回答:「不久之前,你還在穿尿布,濕了就哭着喚我,我都會第一時間來幫你更換。你想想,屁股濕着是不是很難受?有一天,當我也變得虛弱時,你會嫌棄我嗎?」在這樣平靜的對話後,妹妹常常會在我替婆婆換片時靜靜觀察,也許她真的開始想像,未來有一天要為我換尿布的情景吧。
經過一連串復診和與航空公司的協調,我們終於在8月底帶着華德婆婆上了飛機。先在蘇黎世轉機到法蘭克福,再轉乘德國高鐵抵達小鎮,華德爸與爺爺奶奶已帶着自製的標語迎接我們。感謝沿途所有敬業的機場人員、空服員與車站職員,在他們的協助下,我們最終順利完成這趟旅程。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72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言語自聊:用心,永遠比知識重要 (2025-09-23)
從心做起的教養:6招提升親子精神健康 (2025-09-23)
家庭有教:「追落後、補傷痕」的疫後一代 (2025-09-23)
媽媽維特:不一樣的爸 (2025-09-23)
窗邊的小荳荳:課金就能過關? (2025-09-23)
簡易廚房:電飯煲方便餸——蘿蔔燜牛肋條 (2025-0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