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媽媽維特:不一樣的爸

發佈於

【明報專訊】老公常常抱怨:「衰仔都唔惜我,淨係惜阿媽。」他指的是細仔,因為大仔個性冷淡,加上處於青春期,和善對你已經是中獎了,老公當然不會癡心妄想。

細仔今年小六,尚未脫離對父母的依附,個性也隨和得多。不過他對爸媽確有大細超之分,會接受我摸頭撫背脊,出街也會主動拖我的手,卻會在爸爸試圖親近他時,毫不猶疑地「一腳伸開老竇」(我老公語)。

除了對我大嘆酸葡萄,老公也會向細仔直接投訴,卻往往只落得二少的一臉輕視。我常會忍不住開聲,例如告訴老公,「頭先你無徵得佢同意,就突然哄個頭(或哄個身)埋去,佢覺得好似被入侵,所以咪唔喜歡囉」。這類解畫,用意是代細仔說出他的感受,因為我知道,細仔只會以身體行動直接說不,卻未懂得、不習慣,甚至可能害羞於表達行動背後的細膩感受;而爸爸在拿揑親子間的親密距離這方面,又的確十分笨拙。我想,由我來畫公仔畫出腸,對他們兩個都可能有點幫助吧。

當然,所謂無「事先徵得同意」,指的不一定是口頭詢問,而是包含更廣泛的鑑貌辨色和眼神溝通。事實上,除了有社交障礙的少數,人應該天生會「感應」到與不同人的適當距離,而我相信,老公在一般人際社交上,在這方面也沒有特別困難。那麼,為什麼去到至愛的兒子面前,他就會變得不一樣,處於自己也未必察覺到的「突兀」狀態呢?

愈愛惜 方式愈彆扭

經過近年在身心靈不同範疇的學習,我漸漸明白到一個道理——不管我們是否喜歡,男的總會愈大就愈像父親,女的愈大愈像母親。同時,如果我們能帶着尊敬和感恩、坦然接受自己來自父母的傳承,反而更易走出不一樣的模式。若毫無同理地抗拒父母的某些特質,往往愈是思維上抗拒,愈是容易在潛意識中跟隨。

我覺得,老公不懂得如何親近兒子這一點,跟我老爺是很相似的。老爺是戰後來港找生計的江西人,因為正直勤奮,經介紹獲船隊老大許配女兒。但鄉音難改的他一直無法融入本地人圈子,在我奶奶眼中也只是個不解人情、固執難搞的鄉巴佬。夫妻關係差,幾個子女都自幼站在媽媽一邊,只看到爸爸的「笨驢」一面。我老爺也不懂得如何表達對子女的愛惜,嘗試親近都只會遭到冷待。愈是愛惜子女,就愈是用了彆扭的方式,令孩子抗拒甚至難受。

當然,我老公在香港土生土長,融入主流,表面上跟老爺很不同。但人就是這麼奇怪,有時就是會成為自己不想成為的樣子。我老爺非常善良,為家人日捱夜捱,但在家中一直弱勢,從沒體現過身為父親的正當權威,即使偶爾發惡,也只會被視為粗暴的「生番」。

難怪,我老公從來就沒親眼見過一個擁有正當權威、能自然展現慈愛的父親榜樣,也就只能扭曲地表達「父親的親密感」了。在親密關係上,他是生硬、委婉、不敢坦露真情的。他天性喜歡孩子,卻常用「一啖砂糖一啖屎」的態度來矯飾,在應該嘉許孩子的時候,也會不假思索地彈出「你淨係識得懶」之類的話來踩孩子兩腳。

活出爸爸的角色

話雖如此,老公還是以他的方式,超越了自己父親。他同樣不是權威型的爸爸,孩子有難或要依附時,首選不會是他。然而,他的親和力遠比老父高,常以一副嬉皮笑臉跟孩子胡扯,又會跟孩子分享他的愛好。細仔一方面會「伸開老竇」,但另一方面又常跟他玩戰棋,近一年更天天去書房偷看他的文耕工作內容。我想,世上沒有所謂「理想」的爸爸形態,我老公未必是傳統型的父親,卻已成功活出了爸爸的角色,在微細中得到孩子的愛與認同。

老公在今個月生日,細仔早些兒就模仿他的超無聊爛gag道:「爸,政府啱啱宣布,永久取消9月×日呢一日呀!」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72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親子筆陣.言語自聊:用心,永遠比知識重要 (2025-09-23)

從心做起的教養:6招提升親子精神健康 (2025-09-23)

家庭有教:「追落後、補傷痕」的疫後一代 (2025-09-23)

華德物語:最後的相伴時光 (2025-09-23)

窗邊的小荳荳:課金就能過關? (2025-09-23)

簡易廚房:電飯煲方便餸——蘿蔔燜牛肋條 (202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