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姚志勝:施政報告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新思維

【明報文章】有朋友說,李家超行政長官今年的施政報告是特區政府成立以來最好的施政報告。這個說法雖然在社會上難免有不同看法,但各方面對今次施政報告的正面評價多過以往的施政報告,這也的確是事實。在筆者看來,這顯示李特首及其領導的特區政府施政漸入佳境,應該是社會各界樂意見到的發展進步,其中一些經驗特點值得分析總結。
筆者特別看重今次施政報告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思維與部署,具體看法有4點:其一,施政報告不僅有專章論述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而且整體施政部署都貫穿了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大思維,展現了在強國建設新時代,香港發展的大視野、大格局;其二,香港引進產業改變眼睛向外的舊有習慣,既向外也向內,依託國家所擁有的全球獨一無二最完整的製造業體系,帶動香港的產業拓展;其三,突破「香港的制度體制優於內地」的傳統思維定勢,直接借鑑內地的體制機制優勢加快北部都會區建設;其四,國家發展有兩個大局,既有國內大局,也有國際大局,香港就像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一樣,融入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大格局,機遇無限,空間無限。
香港發展佈局須有國家大思維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習主席治港方略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央對港工作的基本要求。習主席在2018年就已經指出,「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一國兩制的應有之義,是改革開放的時代要求,也是香港、澳門探索發展新路向、開拓發展新空間、增添發展新動力的客觀要求」。香港的命運與祖國緊密相連,祖國的發展始終是香港發展的最大依託,香港的角色和定位,一直以來都是隨着國家不同階段發展戰略作出調整和適應,並從中得到巨大的發展空間。
強國時代的香港發展佈局,必須要有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大思維。今年的施政報告鮮明突出了這個特點:第一段就開宗明義說,這份施政報告亦是香港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實現突破新局面的策略部署,並且特別強調,國家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貢獻全球經濟增長超過三分之一,是香港發展的最大機遇。從施政報告的總體佈局可以看到,在強國建設的新時代,香港以怎樣的新思維、融入怎樣的國家發展大局。
香港引進產業既向外也向內
當今中國,不僅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41個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的國家,而且具有完整的產業鏈、持續的技術創新以及應對全球市場的適應能力。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約30%,穩居世界首位。如何依託「製造強國」優勢,帶動香港的產業發展,是擺在香港面前的重要課題。
對此,施政報告以非常積極的態度作出了實際可行的部署,主要體現在:利用國家的產業優勢加快建設北部都會區,推動產業發展和革新,以及加快引進內地新興產業如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機械人、新能源及先進製造業等;同時,還着意創造條件,吸引內地具代表性的產業龍頭落戶香港,發揮示範作用。
過去,香港引進產業,多是習慣眼睛向外。現在則是既向西方引進先進企業,同時也向國內爭取國際領先的產業龍頭進入香港平台。這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一種新思維,也是香港產業發展一大突破。
參考借鑑內地體制機制優勢
國際上研究中國快速發展奇蹟的學者和機構普遍認為,中國的制度與體制優勢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中央也一再強調要堅持制度自信。如何借鑑內地的體制機制優勢,也是擺在香港面前的重要課題。
毋庸諱言,香港多年過於強調保持原有制度不變,以至形成了一種「香港的制度體制優於內地」的思維定勢,對內地的體制機制採取排斥態度。今次施政報告直接借鑑內地的體制機制優勢,以加快北部都會區建設。這是特區政府施政思維的一大突破,也是今年施政報告的一個突出亮點。
眾所周知,習主席非常重視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今年2月南下調研,重點考察河套香港園區,了解最新建設進度和北部都會區整體規劃發展,目的就是跟進落實習主席有關講話要求。夏主任在調研中特別強調,加強大灣區互惠合作與聯動發展,要「勇於改革、敢於破局、不斷創新」。其實,這也是提示香港,要解放思想,打破舊框框束縛,善用「兩制」之利,充分發揮粵港澳各自優勢,擇優銜接融合:若香港或澳門有好的規則機制,廣東就向港澳銜接;倘廣東方面有些做法更有利大灣區聯動發展與對外開放,港澳就向廣東對接。
對北都發展「心急如焚」的李特首,外訪回港後第一時間召開會議,總結夏主任的指導和意見,部署落實。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亦在今年3月,前往考察最先採用「1.5級開發」模式的深圳前海。李特首最終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宣布,借鑑內地的「1.5級開發」模式,推出「分階段模式」。事實上,按照香港原有的固定程序,一個項目從立項到實施,沒有十年八年難以成事。若沿用香港老路,北都建設不知要拖到何年何月。施政報告以深化改革新思維,參考借鑑內地快速發展的體制機制安排,大大加強了外界對北都建設的信心。
融入國家發展的國際大局
國家發展有兩個大局,既有國內大局,也有國際大局。香港既要融入國家發展的國內大局,也要融入國家發展的國際大局,就像香港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一樣。當今世界,美國大搞單邊主義,在全世界挑起關稅戰。我們國家則反其道而行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香港發揮獨特優勢,全面參與國家新時代的高水平對外開放,也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施政報告對此作出專門部署,抓住全球貿易秩序重塑的機遇,適應內地企業開拓新興市場的需要,將重點放在「走出去」。香港發揮聯通世界的出口平台作用,利用金融、貿易、專業服務、供應鏈管理、專業網絡等優勢,既服務於國家新一輪對外開放大局,也做大做強香港經濟,為惠民生添幸福打下堅實基礎。
過去,美國經濟不好,全球經濟一定不好;今天則不一樣:美國經濟不好,全球經濟不僅不一定不好,而且給新興市場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也是我們國家發展的國際大局的新態勢。香港融入其中,可謂是:機遇無限,空間無限。
作者是全國政協常委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姚志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