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歐陽五:中國創科「長跑」進入攻堅階段

發佈於

【明報文章】聯合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近期公布的《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首次躋身全球創新經濟體排名前十,取代德國成為榜單中最受注目的上升力量。與該排名一樣引人注意的,還有日前中央密集發布的創科成果:2024年,中國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8%,高於歐盟平均水平;基礎研究經費較2020年增長70%;深圳-香港-廣州躍居全球百強創新集群榜首。

中國「長跑」優勢在民企

這些亮眼的數字背後,標誌着中國創新科技驅動發展策略取得關鍵進展,但同時,也揭示中國創新生態中仍存在關乎市場成熟度與政策永續性的系統性挑戰。

例如,儘管中國研發投入總額成長迅猛,但隨着2022年以來全球獨角獸企業誕生的頻率急速下降,中國的天使投資、創投等場外市場仍待進一步發展。這個現况提示人們,創科不是一場簡單的資源投入競賽,而是一場關於效率、機制和可持續性的「長跑」。

這場「長跑」中,中國最顯著的優勢在於其龐大且活躍的民營企業(簡稱民企)。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民企數量佔企業總數逾九成,貢獻了七成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在人工智慧、大數據、雲端運算等前沿領域,民營也不斷推動產業升級。它們對市場信號的高度敏感和快速迭代能力,是中國創新生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連月來,國家發改委已召集螞蟻集團、摩爾線程、華大基因、銀金達新材料、七騰機器人等民企參與座談,就「十五五」規劃徵求建議,釋放出政府有意將企業訴求融入宏觀戰略的明確信號。

然而,民企的發展仍面臨諸多制約。需求不足、產能過剩、產業「內捲」等問題,從光電延伸至新能源汽車領域。同時,居民消費佔GDP比重持續徘徊在40%以下,遠低於美、日、德等已開發經濟體,尚未形成支撐創科的市場規模效應。

如何破解這一困局?答案仍在於重新檢視政府與市場的關係。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係」。內地學者多有闡釋:政府作為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督者、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和創新的激勵者,可以透過明確的產權保護、公平的市場環境和有效的政策支持(如稅收減免、創新平台建設),支撐民營發展。市場則是透過價格信號和競爭機制引導資源高效配置,其中,民企在市場中透過技術創新和管理革新提升競爭力,進而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政企高效協同為破局關鍵

政企協同的關係,不僅體現在理論層面,在近年來的創新實踐中亦有印證。以AI領域的發展為例,企業層面,DeepSeek、Moonshot AI等專注技術研發與產品化,推動AI在醫療、製造業、公共服務等眾多領域的規模化應用。政府層面,透過強化政策引導與扶持,建設算力基礎設施、提供「算力券」「語料券」「訓力券」等創新政策補助工具,激發市場活力;同時,在AI應用發展初期,政府採取包容審慎的態度,克制了「家長式」的干預,給民企留下創新空間。

種種迹象表明,政府與企業在AI領域,似效仿十餘年來行動支付在中國的發展模式,正在探索「企業創新先行-市場自發擴張-建構基礎設施-監管規範跟進」的路徑。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發改委近期稱,將常態化舉辦民企座談會,及時對現行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客觀評估,推動完善宏觀政策舉措。此舉是中國政企協同模式的一次重要演進:它試圖在保持「有為政府」框架的同時,增加更多市場反饋和協商機制,從而將特定領域的成功協作經驗,轉化為制度性安排。

當前,中國正處於「十四五」規劃收官與「十五五」規劃謀篇佈局的關鍵節點。面向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目標,中國這場創科「長跑」已進入攻堅階段。能否真正建構起政府與市場雙輪驅動、高效協同的創新生態,將成為破局的重難。這要求政府持續優化制度供給與治理模式,給民營更多創新試誤、自主發展的空間;同時也需要企業不斷提升核心創新能力,在開放競爭中提升實力。唯有在政企之間建立更清晰、穩定、互信的協作機制,才能實現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的跨越。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