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帆川:拒搞AI而創收入新高的老牌媒體

發佈於

【明報文章】包括《金融時報》、《華盛頓郵報》,甚至一度狠批AI巨企的《衛報》等英美知名媒體,都前仆後繼地跟AI巨企合作,出售內容版權、開發應用程式、提高文章被聊天機械人引用的機會。英國的《經濟學人》卻不為所動,反而落戶電子報平台Substack,擁抱老掉牙的科技——向訂戶一封一封地發電郵。

「我們將AI產品視為出版媒體,這是它們的本質。我們何必將自家內容授權給競爭對手呢?這些平台所創造的用戶體驗,是網絡瀏覽的『終點』,它們無意透過超連結,將用戶導流至第三方網頁。」《經濟學人》集團主席Luke Bradley-Jones最近在一個論壇上闡釋對AI公司的看法。

有別於將OpenAI告上法庭的《紐約時報》,它們正積極防守,跟網絡安全公司合作,堵截AI爬文,監察和管理來自AI的流量,目的是增加手上籌碼:「你的站位要有優勢,才能決定到底是跟AI公司交易,還是訴諸法律。」

強調人手寫稿 避經第三方平台發稿

他表示,集團已做好最壞打算,迎接零搜尋流量的「後搜尋」時代。他們強調人手寫稿,認為這種真實性才是AI難以取代的賣點,亦避免透過第三方平台發稿,將讀者直接吸引到自家網站和手機程式上,建立讀者關係。由於網民難以在其他平台看到他們的文章,他們不得不增加宣傳的預算,在社交平台大賣廣告,將潛在訂戶帶到自家平台。

至於落戶自媒體愛用的Substack,他表示,該平台聚集了一群很喜歡看數據新聞的讀者,是一個市場缺口,於是他們將數據新聞分拆出來,改寫成付費電子報。

數據顯示,該雜誌的訂戶口味廣泛,愛讀國際新聞,預料推出售價廉宜的電子報也不會流失原有訂戶,反而可開創客源。

它們在上一個財政年度錄得逾38億港元的破紀錄收入,主要歸功於供不應求的廣告版位。他表示,以往沒有積極出售廣告版位,直至專注經營起來才發現需求龐大,令他們不得不增加欄目來安插廣告,跟其他媒體遭社交平台搶走廣告客戶的現象大相徑庭。

他寄語正在AI時代掙扎求存的媒體,不能抱殘守缺:「全世界都在耗費驚人的資源發展AI,這現象只會加速……你必須以一種冷靜,甚至是殘酷的態度,來審視自己哪些項目值得繼續,哪些應該煞停。過去大獲成功的方法,不代表放諸未來也行得通。」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