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巴黎】喬治.德.拉圖爾:在黑暗中尋找光

發佈於

【明報專訊】走過鋪着紅地氈的幾個房間,觀眾才真正抵達展覽入口。這座19世紀的私人豪宅,由銀行家安德烈與妻子內莉建造,如今成為雅克馬爾-安德烈美術館。盤旋的樓梯、穹頂與壁畫、雕花鏡框與水晶吊燈,折射出柔和的光。紅與綠的牆面上懸掛油畫與掛氈,空間既華麗又沉穩。館內瀰漫着隱約香氣,與光影一樣成為展覽的一部分,讓人彷彿置身於往日的貴族生活。就在這樣奢華而靜謐的環境中,展覽「喬治.德.拉圖爾:在光與影之間」(Georges de La Tour, entre ombre et lumière)揭開序幕。

展覽共展出40餘幅拉圖爾的作品,時間與主題交錯呈現。拉圖爾1593年生於洛林Vic-sur-Seille的一個商人家庭。1617年,他與呂內維爾小貴族內爾夫(Diane Le Nerf)成婚,社會地位由此提升。1620年,他遷居呂內維爾,開設畫室並獲得洛林公爵的特許,地位接近小貴族。30年戰爭的動盪使他輾轉流離,但憑藉才華最終進入宮廷,先在洛林公國,後於路易十三的法國宮廷活躍。1652年,他死於瘟疫,全家多人同殞。沒有遺囑,他的名字沉寂200餘年,直到20世紀才被重新辨認。尤為難得的是,他傳世的作品僅有40多幅,散落於世界各地。策展團隊跨越博物館與私人收藏,才讓這些畫得以在巴黎聚首。

第一展廳中,多幅畫作先以光影吸引觀眾。黑牆一側,呈現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lraux)在《沉默的聲音》(1951)中的評論:「這不是黑暗,這是夜晚。夜晚覆蓋大地,是神秘的安息之形。拉圖爾是唯一能詮釋黑暗中寧靜一面的畫家。」這句話為整個展覽定下基調。

展覽的分區逐步展開。「不幸者的畫家」展示拉圖爾早期對邊緣群體的凝視——盲眼樂師、乞丐、老人,他們的臉龐被細緻捕捉,帶着靜默的尊嚴,與同時代戲劇化的表現形成對照。

「靜默之夜」與「內在之光」呈現他成熟期的夜景。與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強烈明暗不同,拉圖爾的光源來自燭火或火盆,柔和卻堅定。聖彼得的悔泣,抑或瑪德蓮的冥想,都不是激烈的動作,而是靈魂深處的轉折。戲劇性由此轉入內在。牆上文字總結道:這是一種「內在的光」。

「變奏與重複」揭示他如何應對收藏市場。他經常重複同一主題,如《聖哲羅姆的懺悔》,但光線與細節有所變化。現藏於瑞典國立博物館的版本甚至被認為可能與黎塞留樞機有關,說明這些作品是為不同委託人所作的再創作。

其中最打動人的,是《火盆旁的少女》。女孩俯身靠近火盆,似乎正輕輕吹拂。火光僅映照她半邊臉龐與身體,其餘部分隱入黑暗。畫面的真正焦點,是那個火盆本身,燃燒的光芒莊嚴而無可替代。

最後的「最終的純化」展示他晚年的代表作,包括《聖彼得的否認》與《吹燈人》。此時,他的畫作幾近抽象,人物被淡化處理,輪廓柔和而含蓄,光線化為符號。藝術走到極簡的頂點,冷峻卻具詩意。1652年的瘟疫,為這份莊嚴的遺產畫下句號。

拉圖爾的一生,將卑微與尊貴都置於同樣的夜色之中。

夜幕降臨後,觀眾仍可在庭院享用葡萄酒。鋪着石子的庭院被暖黃燈光照亮,鋼琴傳來爵士樂聲。豪宅外牆靜靜矗立,與音樂交織成浪漫氛圍。館內的餐廳Le Nélie也在此時迎客,僅於周五營業至晚上10點,讓這份優雅的體驗延續得更久。

文:塞納河專業投訴員(一群現居巴黎,愛好法國文史哲、電影和奇聞趣事的怪人)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阿布扎比】烏托邦與敵托邦的距離 (2025-09-26)

【東京】殘暑見舞 (2025-09-26)

【香港】看見聲音本質的劇場 (202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