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簡約形式捕捉文化精髓 擔當日本「視覺大使」 象形圖標聯通世界

發佈於

【明報專訊】還記得2021年東京奧運開幕禮,一個數分鐘的表演讓人留下深刻印象。表演沿用類似日本著名綜藝節目《超級變變變》的形式,穿藍、白色衣服的表演者用各種道具,配合鏡頭和音效,快速把涵蓋33個運動項目的50個象形圖標(pictogram)扮演出來。

這套象形圖標的設計是向1964年東京奧運的象形圖標致敬,回溯歷史,1964年的那套象形圖標是出自Nippon Design Center(NDC)的設計師山下芳郎(Yoshiro Yamashita)手筆。如今,60年過去,在倫敦的藝文空間Japan House London,由同樣是NDC出身、如今已自立工作室的設計師大黑大悟(Daigo Daikoku)策展,向公眾訴說象形圖標的過去和未來。

倫敦展覽述象形圖標古今演變

大黑大悟介紹,展覽「Pictograms: Iconic Japanese designs」分成4個區域,首先是「何為象形圖標?」,除了會呈現用象形圖標和純文字的對比外,也會展示從世界各地蒐集的象形圖標範例,為參觀者提供基本背景。第2區域則是由視覺傳達的歷史說起,從逾萬年歷史的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到古埃及象形文字,再到奧圖.紐拉特(Otto Neurath)的國際文字圖像教育系統(ISOTYPE)、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標準、表情符號和Google Material符號等。

這個區域還會介紹NDC在1964年東京奧運設計的象形圖標,以及2019年由大黑大悟擔任藝術總監的項目「Experience Japan Pictograms」。他說,項目自啟動以來,已發展出600多個象形圖標,「每個象形圖標形式簡約,卻捕捉了日本文化的精髓——涵蓋飲食、傳統習俗、節慶、自然和日常生活」。除在日本國內,這些象形圖標亦在全球約120個國家使用,「成為一種連接日本與不同受眾的全球設計語言,它們出現在公共設施、交通樞紐、博物館和數碼平台上,充當日本文化的『視覺大使』」。

設計注重「一致性」「多功能性」

在第3區域,參觀者能了解設計師設計象形圖標的過程。記者問大黑大悟是如何設計象形圖標,他說會特別注重兩大原則:「首先是一致性,象形圖標毋須突出自身,重點是一整套象形圖標呈現時的整體感覺。為達到這點,我會小心選擇線條和形狀,為整個系統營造和諧,同時使用網格(grid)讓差異降低」,他續說,「其次是多功能性,我需確保設計適用於不同的規模和情况,如大小、靜態或動態。大小是指無論在小熒幕還是大型公共空間,象形圖標都應該保持美觀」。而靜態或動態,他則以人物為例,「正面站立、側面或坐在輪椅上……都必須設計得無縫銜接,否則它們就無法轉換成動態圖形或3D物體」。

最後一個區域,參觀者可搖身一變成為設計師,設計自己的象形圖標。大黑大悟說:「你會發現設計過程是多有挑戰性,同時也充滿樂趣……很多時候,有些事可以用文字解釋,但用視覺表達則是截然不同的挑戰。這個互動裝置提出了一個問題:你真的能將自己的想法轉化為簡單的視覺形式,並把它動手創作出來嗎?」這區域還有為展覽而設的特別合作項目「My London Pictograms」,在展覽前向7至16歲的英國學生,徵集具倫敦特色的象形圖標,來一場日本與倫敦的對話。

平衡世界通用與本土特色

大黑大悟在2003年加入NDC,後來成立個人工作室Daikoku Design Institute,至今他研究象形圖標已超過20年,象形圖標對他而言有什麼意義?「象形圖標不僅是帶有功能的視覺元素,更是設計本身的濃縮。這個將複雜事物變得清晰、簡潔和世界通用的過程,蘊含美學與哲學……對我來說,象形圖標不僅是一種設計技巧,更是一種有潛力能發展為人們溝通和連結的媒介」。這也是他此次策展的宗旨,讓參觀者感受到象形圖標從刻板、純功能的形象,轉變成一種鮮活、不斷發展的設計語言。

他認為,日本象形圖標與外國的有不少差異,「日本是個高語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的國家,強調對美學的敏感和語境的細微差別。因此,即使是模糊的概念,也傾向透過象形圖標表達……相較之下,歐美國家有來自多元背景的人,因而會優先考慮功能性。在機場或火車站等公共設施,象形圖標仍被廣泛使用,但當需要精準表達時,通常更傾向使用文字」。但他觀察到,隨着世界愈發互通,對通用象形圖標的需求不可避免地增加,如回收、性別認同、和平、合作、緊急通訊等。與此同時,大黑大悟認為象形圖標的魅力正是在於世界通用的同時,留有本土特色,因此平衡這兩個面向,對塑造視覺傳達的未來是至關重要。

Pictograms: Iconic Japanese designs

日期:即日至11月9日

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8:00(周一至六)

中午12:00至晚上6:00(周日)

地點:倫敦肯辛頓高街101-111 Japan House London

詳情:bit.ly/48pyy8I

文:譚雅詩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