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郭家衛:明年或是推行垃圾徵費的理想時機

【明報文章】環境局在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前夕,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公布維持暫緩垃圾徵費政策。暫緩原因包括貿易戰和地緣政治,令市民摸不着頭腦,不明白垃圾徵費與地緣政治有何關係。筆者後來在謝展寰局長的網誌中找到「答案」,原來局長早前曾在網誌撰文指:「面對全球貿易戰和愈來愈複雜國際形勢,歐盟、加拿大和新西蘭等地已開始放慢了環境保護和減碳步伐,避免在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加重市民和經營困難者的負擔。」
然而文件中提及的另一暫緩原因,也難以令市民信服。文件指民意調查顯示,約七至八成受訪市民認為現階段「不應該/不適合」推行垃圾收費,因此現階段欠缺所需的社會支持。
人有慣性和惰性,垃圾徵費除了要求市民改變生活習慣,更須額外付款購買指定垃圾袋,相信不論在任何時候進行此民調,均會有超過一半受訪者認為「不應該」推行。政府官員的責任之一,正是要推行短期不受市民歡迎,中長期卻對市民和社會有利的政策,否則不需官員管治,只需透過「民調」管治。
明年有望重建政策「鐵三角」
筆者認為2026年或許是推行垃圾徵費的理想時機,因明年政治環境較穩定,也有足夠時間讓環境局試行和微調徵費政策。
美國學者Gordon Adams曾提出政策「鐵三角」(iron triangles)理論,指行政當局、立法機構及利益團體,透過分享政策知識、提供政治支持等方式,組成互惠互利的政策「鐵三角」,促進政策制定和落實。觀乎本港垃圾徵費的政策過程,該政策除了獲得多屆政府支持,《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條例》更已於2021年獲立法會通過。而環保政策持份者,也大力支持該政策,可見已組成了穩固的政策「鐵三角」。
垃圾徵費政策本已到了水到渠成階段,出現「臨門甩轆」情况,是由於政策細節未到位,官員的解說未能釋除市民疑慮,導致有立法會議員和政黨,為順從民意而改為反對該政策。此外,亦有意見認為,去年政府須為23條立法,若因垃圾徵費觸動民情,會影響立法進程,也令行政當局有所顧慮。換言之,「鐵三角」中行政當局和立法機構兩隻「角」被拆毁了,當局最後唯有把政策暫緩。
相反,明年暫未有重大議題,加上新一屆立法會議員履新後,也會期望能協助政府推行惠及市民、影響深遠的政策,作為新任期的良好開端。因此相信明年會是重推垃圾徵費的好時機,而在新的政治環境下,也有望重建政策「鐵三角」。
以小規模實踐吸收經驗試錯
垃圾徵費要取得立法會支持,關鍵在於政策細節和落實情况。要改善政策細節,當局可考慮採用「滾動式設計」(rolling designs),透過小規模實踐吸收經驗和試錯(trial & error),持續續改善政策內容。
例如市民擔心,要辨認未有用指定垃圾袋的住戶,是否需要在每層樓的垃圾房安裝閉路電視?這些執行問題,在實際推行後,或許會找到解決方法。譬如當住戶明白到,其他大部分人均用指定垃圾袋,自己會不好意思不用。此外,現時有不少住戶都安裝了有攝像頭的智能門鈴,在推行徵費後,住戶可能會擔心被鄰居的攝像頭拍到,而不敢不用指定垃圾袋。這些行為改變都是要實際試行後才能得知。
環境局可在「先行先試」基礎上,吸收在公私營住宅、「三無」大廈、商場及食肆等處所試行政策的經驗,進行微調,並進一步推廣政策試點。令人可惜的是,當局未有把政策推廣,反而以「先行先試顯示執行有困難」為由,宣布暫緩垃圾徵費。
正如環境局長在網誌中指出,世界上不少先進社會多年來透過實踐,證明垃圾徵費是有效的措施,而且不止是西方社會,即使在文化傳統和香港較接近的亞洲,例如首爾和台北都推行了用指定垃圾袋形式的垃圾收費20多年,並且在減廢和回收兩方面都取得明顯的成果。
垃圾徵費經過各屆政府多年來的努力,已到了萬事俱備的階段,若因政策細節和落實問題,導致多年來的努力白費,本港將失去了與各地環保先進城市睇齊的機會。
由去年5月到明年中,有足足兩年時間讓環境局調整政策細節。筆者相信,只要當局下定決心,認真研究鄰近地區的成功例子,當局有足夠能力(capacity)和時間,制定符合本港特定情况的垃圾徵費政策。
無限期暫緩並不是好辦法,在調整政策細節後盡早實施才是上策,這除了讓本港早日達至減廢目標,更能體現政府官員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精神。
作者是公共政策評論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郭家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