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江玉歡:把「遙遠的北都」變成「我們的北都」

發佈於

【明報文章】本次施政報告發表後,李家超行政長官出席香港電台英文台節目,就施政報告回答市民提問。有市民關注香港生活成本高,直指私家醫生、屋宇管理及交通等費用高昂等等,卻沒有一個來電直接問北部都會區——這正啟發了我撰寫這篇文章。一個關乎香港未來發展方向、關係每個香港人未來居住、就業以及生活的項目,竟然真的沒人關心嗎?我想一定不是這樣。但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探討一下,或許這正是目前阻礙北都項目順利發展的原因之一——市民的認受性。北部都會區在官方文件被描繪成300平方公里的宏大敘事,但是,在普通市民心裏,遲遲沒有一個具象化的概念,像一張遠在北邊的空白地圖,坐標模糊、缺少溫度、沒有一個關於「我」的位置。於是,這張藍圖再漂亮,也只是「政府的大項目」,而不是「我的下半生」。在這種心境之下,即使有市民希望了解多一些,卻也不知從何問起。

把民心放在首位

仍要強調的是,好的管治,不應是政府局限於紙面的自我演繹,而應當永遠將管治過程中最核心的因素——民心放在首位。有接觸才會有了解,有了解才會有態度,有態度才會有支持。北部都會區項目涉及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土地、基建,法律法規配套,生活區商業區規劃,以及交通物流社區等等,類似於從無到有興建一個新型社會結構。這個過程複雜繁瑣,再科學的規劃、再有力的領導,都無法脫離市民的參與。

還要強調的是,我們不能僅僅以舊的發展傳統房地產的思維展開北都建設,應當意識到這是一個全新項目、全民項目。換句話說,北部都會區的規劃,是香港步入新發展階段的關鍵戰略抉擇。它不應被視為單純的土地開發或產業佈局調整,而應理解為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重構空間治理模式、重塑經濟動能、重建社會契約的系統性工程。當前規劃面臨的核心挑戰,是如何將頂層設計有效轉化為社會共識,使這一宏大的區域發展戰略獲得堅實的市民基礎。

制度創新比硬件更體現香港價值

發展新區,世界上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可以參考。就以距離香港較近的浦東新區為例,1990年的浦東,上海人叫「寧要浦西一張牀,不要浦東一間房」;今天陸家嘴的寫字樓群,卻成為長三角的核心地帶。浦東做對了什麼?遷入上交所、開放外資銀行控股、設立保稅區等等,這些舉措看似是簡單的「搬遷」,實則是對於新區的賦能,將空無一物的新區自帶的發展和制度的落差,一舉變成了機會落差,重塑了區域價值。從這一案例可以清晰看到,新區發展的核心動能在於規則創新與效率提升。價值體現出來之後,自然吸引了人力物力的聚集。

與內地發展新區相比,香港北部都會區的特殊性在於,其核心競爭力不止在於政策優惠或基礎設施投入,而在於其獨特的制度接口地位。應當意識到,北部都會區真正的突破口在於,在各個層面上,構建跨制度的高標準聯通機制。這要求北部都會區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積極探索規則銜接的創新路徑。例如,在數據跨境流動領域,可爭取試點建立「數據特區」,在確保安全前提下探索與國際規則接軌的數據流動機制;在專業資格互認方面,可推動建立大灣區職業資格互認清單,吸引國際專業人士;在金融領域,可探索建立與內地市場互聯互通的新機制。這些制度創新比硬件建設更能體現香港的價值,也是北部都會區區別於其他區域發展的根本特徵。

實現向多元共治轉型

當前,北部都會區規劃過程中存在的「市民疏離感」,實際上反映了傳統治理模式的局限性。改變這一狀况,我們不應僅僅看到眼前的問題,而需要從根本上重構政府與市民的互動關係,實現從單向諮詢向多元共治的轉型。舉個例子,香港過去的發展模式往往導致利益分配不均,這是許多市民對大型項目持保留態度的重要原因。北部都會區要獲得廣泛支持,必須在利益分享機制上實現突破。更重要的是建立規劃信息的透明化機制,通過數字化平台實時公開規劃進展,確保市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讓市民對新區的發展看得見摸得着,真正通過多種方式參與到新區的建設中來。

北部都會區的建設是香港邁向未來的重要契機。其成功不僅取決於政府的規劃能力,更取決於能否建立廣泛的社會認同。通過制度創新、市民參與、利益共享等多方面的深度改革,北部都會區有望成為香港發展的新引擎,更可成為「一國兩制」實踐的新典範。這需要政府展現更大的改革勇氣和治理智慧,也需要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和建設性貢獻。只有當每位市民都能在北部都會區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機會時,這一戰略才能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江玉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