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創投訪華後 棄投資西方環保企業

【明報專訊】一批專門投資初創企業的國際投資者月前遠赴中國,訪問多家企業,結果思想深受衝擊,不得不調整投資策略。據報他們驚覺中國工廠效率驚人,清潔能源等環保行業徹底拋離西方,索性放棄投資在西方相關行業,免與中國硬碰。有金融界人士分析,中國環保業崛起,與其政府體制及補貼政策有關,遠勝西方企業更是因為美國現屆政府放棄環保理念,留下空位由中國補上,建議大家親身到訪中國,戳破西方國家身處的「泡沫」。
明報記者 鄭智文
綜合報道:彭博、《華盛頓郵報》、The Conversation
彭博報道,8名初創投資者7月到訪中國,參觀工廠並與企業創辦人交談,這段旅程令他們眼界大開,進一步了解中國各行各業現况,並改變了他們部分投資策略。
他們到訪寧德時代(3750)廠房,觀看鋰電池生產方式。創投公司2150聯席創辦人Jacob Bro稱,他們看到最自動、最先進的生產線,12條並排,周圍還有更多生產線,「當你看到那一幕,你會醒覺想追上去也是徒勞,這不會成功的。」
總部設於柏林的創投公司Planet A Ventures聯席創辦人Nick de la Forge表示,旅程前他也思量過中國在環保業遙遙領先,親身訪問後,索性決定不再投資西方的環保業,包括電池製造及回收、電解槽、太陽能及風能硬件等。他更暗示,中國將汰弱留強的達爾文主義發揮得淋漓盡致,只有強者生存,教他大開眼界。
認為西方電池製造業「玩完」
Extantia Capital合伙人Yair Reem指出,此行令他公司放棄投資在西方的電池廠商,轉為與中國企業就供應鏈尋求合作。他補充,看到中國電池廠商的主導地位,西方電池製造業已經「玩完了(game over)」。
彭博綜合該批初創投資者觀察,認為中國初創公司專注於漸進式技術進步,而不是顛覆現狀。此外,他們亦認為中國即使禁止了996模式(每日工作早上9點至晚上9點,每周工作6日),但仍影響目前勞動市場的規範。該批初創投資者現時未能直接投資於中國,但至少將策略調整至極力避免在清潔能源業與中國交鋒。
調整策略 避免清潔能源業與華企交鋒
目前中國在全球環保業已佔盡優勢,如80%太陽能板產自中國,60%風力渦輪機也是來自中國,還有70%電動車及75%電池是中國製造(見圖1),成本更低於歐美廠商。除了產量驚人外,中國在專利戰場亦得佔上風。中國在全球清潔能源專利中佔約75%份額,並主導許多用於環保科技的關鍵礦物的供應鏈。
《華盛頓郵報》稱,中國經濟增長急速放緩,消費、就業、樓市均見低迷,令可再生能源範疇成績更見突出。根據芬蘭能源及清潔空間研究中心資料顯示,綠色能源去年佔中國一成經濟增長。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研究員楊雷認為,中國國內大家都殷切發展這些行業,最大原因是能賺錢,不止政府,現在連一般人都感受到這些行業是經濟增長的巨大驅動力。
中國在環保行業表現突出,或與其體制離不開關係。Systemiq Capital經營合伙人Irena Spazzapan將中國在環保業的成績歸因於其政治考量,指出中國一直將能源安全放第一,希望達到能源自主,故在可再生能源界領先。她又提到,中國很不尊重股東利益,長期產能過剩,又有殘酷價格戰,侵蝕公司股權利益。她形容,中國體制重視規模多於盈利能力。
學者:中國模式 投資者可獲利益不多
Yair Reem亦有同感,稱中國做法與西方相反,中國企業先製造容易打入市場的產品,消化市况後擴大規模,然後「做瘋狂的事」。該批初創投資者透露,他們在中國到處都看到這個運作模式,新公司如固體電池廠商欣界能源,到一些龍頭公司如電動車廠比亞迪(1211)等都是如此。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王旦分析,中國模式依賴大量的國家權力和消費者權力,但金融投資者可獲利益不多。
彭博評論,隨着美國總統特朗普取消上屆政府的環保政策,歐洲又陷入監管僵局,中國卻將西方初創企業拒諸門外,現在中國反而成為引領全球邁向綠色未來的最大驅動力。
美退出《巴黎協定》 中國補上位置
特朗普第一次出任總統時,已退出以緩和氣候惡化為目標的《巴黎協定》,聲言協定有損美國經濟;其後拜登接任時重新加入。到今年初特朗普重返白宮,再度退出協定。此外,特朗普向多國發動關稅戰,惹來多個盟國不滿。慕尼黑工業大學巴伐利亞公共政策學院氣候及環境政策主席Miranda Schreurs認為,美國相關方針留下真空,被中國有機可乘,情况堪虞。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Milo McBride認為,中國在清潔能源界為單一龍頭,美國等其他國家要將中國從龍頭寶座拉下,將損耗大批資金,且很難做到。
為麥格理前董事總經理的Energy Impact Partners合伙人Ashwin Shashindranath警告,此行所見所聞「非常清楚」地表明,西方投資者對中國有誤解,生活在「泡沫之中」。就連曾於高盛及巴克萊任投資銀行家的Kompass合伙人Talia Rafaeli也表示:「大家都需要這樣的旅程。」
[企業地球村 ]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中國掌控綠能原材料供應 成外交籌碼 (2025-0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