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周日話題:颱風湧浪和越堤浪——樺加沙的啟示

發佈於

【明報專訊】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23日風未到,浪先到,湧浪的能量在杏花邨化為洶湧的越堤浪,海水漫入屋邨,造成水淹,同日下午柴灣防波堤上有人被冲落海,3人遇溺。24日風勢最強期間,位於香港仔避風塘東南端的富麗敦海洋公園酒店,被越堤浪登陸後的海水衝擊,巨型玻璃門爆破,海水湧入大堂,畫面經國際傳媒流傳海外。差不多同時將軍澳南邊海岸的越堤浪也推動海水長驅直入,搗毁公園設施和幾家餐廳。今次颱風中,塌樹、毁窗、大雨、水浸等當然免不了,但是最吸睛的恐怕就是這幾單與海水有關的新聞,原來海浪會以不同形式造成破壞和傷害。

湧浪 無風三尺浪

颱風環流核心裏,大風吹起海浪,並且向颱風外圍擴散,速度比一般颱風移動速度快很多,因此就算中心遠在菲律賓,香港一片晴天,也會無風三尺浪,這些浪與本地吹的風無關,稱為湧浪。例子: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剛越過菲律賓進入南海時,兩米高湧浪已經來到香港鄰近海域(圖1),這些湧浪通常周期多達十多秒,波長達數百米,因此在大海之中,肉眼難以覺察湧浪的起伏。

越堤浪 後浪推高海水

這些肉眼見到的湧浪趨向岸邊時,視乎海底地形,會出現各種不同狀態。如果海逐漸變淺,湧浪的速度會減慢,這樣後浪會追上前浪,浪疊浪之下,能量匯聚,把海水推高,遇上堤岸時有足夠能量跨過去,成為「越堤浪」,海水順勢湧入內陸有如洪流,由於一立方米的水重一公噸,撞擊力非同小可,人遇上會跌倒冲走,不堅固的物品會被推倒,玻璃遇上則隨時爆破。知道了這道理,就不難理解今次風災中見到的人被冲下海和近海的餐廳和酒店遭遇損失。

多年來天文台發出的颱風警報中,不斷提到湧浪,警告市民不要到海邊,背後的原因正是擔心越堤浪的恐怖後果,可惜湧浪這個名詞也許不夠「兇惡」,民間始終掉以輕心,1號或3號風球期間,一次又一次有市民被登岸的湧浪捲走喪生,令預報員十分氣餒。

樺加沙襲港 天文台「畫公仔畫出腸」

今次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期間,天文台特別「畫公仔畫出腸」,在發布的警告中直接提到了「越堤浪」,希望提高市民的警覺,多一分留意湧浪在海邊堤岸會瞬間激起浪頭,海水跨越堤岸,產生巨大的衝擊力和擁有極強破壞力。令人遺憾的是「意外」的人命傷亡和財物損失,依舊發生。

讓我們查看地圖,檢視樺加沙湧浪和越堤浪「意外」,為什麼在柴灣、將軍澳和鴨脷洲周邊發生?多年前,我已經在網誌指出颱風的湧浪會轉彎,從茫茫中國南海進入香港南方的水體(註),當時重點在講交椅洲(K)和海怡半島(位於鴨脷洲A西側),注意今次出事的酒店位於鴨脷洲東側不遠處。看地圖不難理解其實湧浪也能進入鯉魚門(L)外的海灣,南邊是柴灣(C),北邊是將軍澳(T)。補充一點,在水域西面的長洲和位於大嶼山的長沙(CS),也受颱風湧浪影響,新聞報道裏有東灣洶湧越堤浪的相片,後者則相對偏遠而未有紀錄而已。

看了地圖,形勢是不是很清楚?香港南部向南至東南的海岸線都需要面對颱風湧浪的威脅,至於維港兩岸,受惠於香港島的屏障,湧浪的影響相對小得多。

不是意料之外

樺加沙過後,我在社交平台帖文提出,出事酒店緊貼堤岸建築,位置又已知會受颱風湧浪影響(圖2),何以會選址於此?有專業人士發表言論,聲稱港島和九龍不少酒店都建在海邊,反駁我的質疑,估計他沒有看過地圖,未有醒覺維港兩岸和出事酒店地點的重大地理分別,後者面對的是從遼闊的中國南海過來的颱風湧浪!

又有人稱酒店遇到的越堤浪是預計之外,問題是我的網誌文章發表已有7年,為了提醒當時聲稱海浪不會轉彎和颱風海浪最高只有2米的某高層工程師,文內點明交椅洲(K)於2008和2009年早已錄得5米以上的浪高,是颱風湧浪轉變進入南部水域的確鑿證據。觀察資料是真理,加上鴨脷洲比交椅洲更靠近大海,在出事酒店對開海面出現5米湧浪是必然的事,絕非意外,而湧浪遇上海堤會激起越堤浪,更高的浪頭就毫不出奇。事實上,2018年山竹襲港期間,有人在鴨脷洲西側的海怡半島拍攝得極高的越堤浪,濺起的浪花高達10樓,今次樺加沙襲港期間也錄得堤邊觀風人被越堤浪推倒的短片,所以在鴨脷洲周邊海岸的湧浪和越堤浪是已知必然發生的現象,不能稱為「意外」。

我的另一提問是何以面對大海會用巨型玻璃做間隔,而不是更堅固的物料。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陳健碩指出:「香港建築在抵抗風力的指引上有高要求,但在抵抗風暴潮卻無特別標準,僅靠防波堤抵禦海浪。」(bit.ly/4noihFE)這樣看來,目前在這方面存在幾個有待處理的問題,一是抵抗越堤浪的建築物物料需要規範;二是防波堤的設計不單是防上升的水位(即是風暴潮),還需要防禦湧浪帶來的越堤浪;三是建築物應與岸邊海堤保持一個安全距離。在將軍澳,受嚴重破壞的餐廳離堤邊約30米,是一個必須參考的案例。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樺加沙襲港期間,數宗事故都與湧浪造成的越堤浪有關,在氣候變化背景之下,颱風愈來愈強,推動的湧浪也愈來愈高,加上持續上升的海平面,雪上加霜,大海邊緣的建築和設施,面對的越堤浪威脅將與日俱增。

經一事,長一智,是進步的過程,今次的事故提醒我們,有需要檢視沿岸設施的安全保障,例如:未來重要設施的選址,在海邊堤岸與民居/商店之間規劃緩衝區,岸邊建築物的工程規範,堤岸硬件的設計(如高度、形狀、消浪方案),願當局從大局着眼,把事故轉化為智慧,為未來香港減少安全隱患。

註:《草雲居》,2018年10月15:海浪不懂轉彎?顧問搞錯了!share.google/fCtv0hdtKPQJIiaQ3

文˙林超英

插畫˙吳浚匡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