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知多啲:蛋白質平均分三餐攝取

【明報專訊】蛋白質是建構身體細胞和組織一個基礎要素。註冊營養師陸肇麟指出,「從肌肉、內臟、皮膚到頭髮等,都由蛋白質構成;當身體受傷時,需要更多蛋白質來修復傷口」。此外,一些免疫細胞、抗體、激素等亦需要蛋白質構成,它們負責調節新陳代謝、免疫反應過程。而蛋白質中的膠原蛋白也是骨骼重要組成部分,有助維持骨骼強度。
註冊營養師黃兆章補充,蛋白質還能協助運輸體內的物質,例如紅血球內的血紅素負責運送氧氣;有些蛋白質則幫助運送脂溶性維他命;同時也有助維持身體酸鹼度平衡、促進傷口癒合。而在控制體重方面,「蛋白質能增加飽足感,有助控制食慾,減少整體熱量攝取,繼而幫助體重管理」。在減重過程中,它還能幫助保留肌肉量,甚至配合運動來增肌,促進新陳代謝。
早餐只吃麵包 缺蛋白質易倦
無論你想增肌定瘦身,黃兆章表示,最重要是日常三餐中補充足夠蛋白質,同時確保攝取足夠蔬果和全穀物。常見優質蛋白質來源,涵蓋多種天然食物,例如去皮雞肉、魚肉、海鮮、瘦豬肉與牛肉等肉類;豆腐、豆漿、黃豆等豆類與豆製品;低脂或脫脂牛奶等奶類;還有選擇原味、無添加堅果。
陸肇麟直言,直接從天然食物補充蛋白質是最安全途徑,平均分配到三餐中。香港人習慣早餐只吃一個麵包,蛋白質攝取不足,導致上午容易疲倦。應每一餐都納入足夠蛋白質,就能維持整天飽足感與活力。而素食者要確保攝取到所有必需胺基酸,建議搭配食用不同種類食物,互補胺基酸來組合出完整蛋白質。
[健康]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高蛋白產品藏陷阱 增肌不成反致肥傷身 (2025-09-29)
